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资讯  资讯

南京市城市概况与产业格局

南京市城市概况与产业格局

  南京是江苏省的、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南京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地带与长江流域开发地带的交汇部,是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综合通枢纽和通信枢纽城市。

  南京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拥有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高铁南京南站是亚洲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中心,拥有现代化的通讯体系。

  南京全市湖泊、水库棋布,河流网织,水域面积达11%以上。古城既有群山环抱,又有秦淮河、金川河和玄武湖、莫愁湖等大小河流、湖泊萦绕,点缀于城中南北,与浩瀚的长江一起,组成一曲山川河湖纵横交错的交响诗。

  南京蕴藏着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产主要有铁、铜、铅、锌、锶、硫铁、白云石、石灰石、石膏、黏土等41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23种、有工业开采价值的20种、正在开采的10多种。温泉是南京主要的地热资源,著名的有汤山温泉、汤泉温泉、珍珠泉温泉等,水温一般在20℃~60℃。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20.40亿元,比上年增长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3.42亿元,比上年增长0.6%;第二产业增加值4721.61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7825.37亿元,增长9.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2886元,按国家公布的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3104美元。

  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聚力培育“4+4+1”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地标,加快推动“两钢两化”企业转型,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1:36.9:61.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17年提高1.3个百分点。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制造业产值增长19.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7.85%,较上年提升1.9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中,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1.4%。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5%。

  受城市能级和城市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影响,南京常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是典型的人口净流入城市。2018年年末,常住人口843.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12万人,增长1.21%。其中城镇人口695.9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50%。在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4.13万人,占比11.16%;15-64岁人口644.33万人,占比76.38%;65岁及以上人口105.16万人,占比12.47%。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为9.74‰,比上年提高0.99个千分点;死亡率5.04‰,比上年下降0.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4.70‰,比上年提高1个千分点。年末户籍总人口696.9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27万人,增长2.4%。

  总结:南京是一座充满魅力、充满活力、充满潜力的现代化城市,先后荣获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特别荣誉奖、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全国首家软件名城等称号。南京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南京正在全力打造泛长三角地区承东启西的门户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已形成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为支柱,以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风电光伏、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南京位列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第5名,是国际上看好的21世纪亚洲环太平洋地区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之一。

  南京拥有2个国家级经开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1个国家级高新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商务部公布的2017年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共计219个)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排名结果中,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第七,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第十。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三个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科技创新位列全国第四。南京开发区在53项指标中,有38项优于全国国家级经开区平均水平,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其中,产业基础排名全国第七。而在2018年初,科技部火炬中心下发的《关于通报国家高新区评价(试行)结果的通知》显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前50强。

  此外,南京还有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江苏溧水经济开发区、南京经济开发区、江苏高淳经济开发区、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南京栖霞经济开发区、南京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等9个省级开发区。产业布局总体较为均衡。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南京于2017年11月发布《加快推进全市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将现有7大类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为“4+4+1”主导产业体系,目标到2020年,全市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5万亿元。

  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以液晶显示规模化发展、OLED显示和照明产业化应用、激光显示核心技术突破”的产业发展体系。2015年南京市信息通信设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76亿元,同比增长19%。代表企业有中电熊猫、夏普、江苏瑞中数据、南大苏富特等。其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全市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其中:新型显示产业达到2500亿元左右,集成电路产业达到1000亿元左右,信息通信产业突破1500亿元。

  绿色智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共生产新能源商用车12035辆,占全国产量的8.1%;生产新能源纯电动客车10694辆,在全国名列第二。代表企业有南京金龙、南京比亚迪等。预期到2020年,全市绿色智能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达到1000亿元左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达到2000亿元以上。

  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在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95亿元,同比增长18.8%,在智能控制系统、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齿轮传动、关键基础零部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等细分领域发展迅速。南京是目前国内轨道交通产业集聚程度高、拥有配套比较完整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制造业发达城市。代表企业有高精传动、西门子数控、菲尼克斯电气、埃斯顿、中车浦镇、中航工业、南京机电、莱斯信息等。预计到2020年,全市高端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2015年完成销售收入443亿元,累计增长10%。代表企业有先声药业、江苏奥赛康药业、南京正大天晴、南京绿叶思科药业、金陵药业等。行业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突破10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突破1000亿元,新材料产业突破2000亿元。

  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016年营收4700亿元,排名全国第四,占全省的44%,吸纳60万就业大军,丰富和改善了城市人口结构、消费结构。代表企业有国睿集团、南瑞集团、三宝科技、联创科技、南大苏富特等。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营收规模达到8000亿元。

  立足南京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地位和科教名城优势,金融和科技服务业成长为南京的“特色服务业”。2016年,全年实现金融增加值1200亿元,可比增长14%,占GDP比重达11.5%。代表企业有南京资金投资、长江金融。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金融和科技服务业营收规模达到10000亿元。

  立志于建设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健康服务名城,南京文旅健康产业因为一大批龙头项目进驻快速发展。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推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新型业态,全面推动城市软实力提升。代表企业有亚东建设、弘扬集团、宏图城市新产业等。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文旅健康产业营收规模达到6000亿元。

  现代物流与高端商务商贸产业着力于发展多式联运物流、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快递物流和智慧物流,积极利用口岸条件发展国际物流,全力打造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代表企业有南京禄口现代物流、南京港等。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现代物流与高端商务商贸产业营收规模达到10000亿元。

  加快引进大项目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南京还放眼“未来产业”:围绕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布局人工智能、未来网络、增材制造,以及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交叉应用领域,这便是“4+4+1”的“1”。

  在增材制造及前沿新材料领域,抢抓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智能技术融合发展机遇,加快石墨烯、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极端环境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

  在新零售领域,引导连锁经营零售企业加快推动购物自助结算系统应用,提升顾客购物便利性和店堂效率;积极发展无人售货店,鼓励应用人脸识别、信用大数据、先进支付模式等智能化技术,优化购物体验。

  在新金融领域,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区块链技术为核心,推进金融科技在征信授信、风险控制、智能投顾、支付清算以及资产交易等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数字金融,探索打造数字货币试验区、区块链研究中心等新型要素交易中心,改进金融服务模式。

  在人工智能领域,把握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等新特征,瞄准全产业链条,以技术突破推动多领域应用和产业升级,以应用示范推动技术和系统优化,加快人工智能与现有产业深度融合。

  在生命健康领域,加快培育基因检测、细胞治疗、精准医疗、医疗机器人、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生命健康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

  在来来网络领域,形成企业梯次协同发展、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卫星应用等新业态融合创新的未来网络产业体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