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魅力  特产

广西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东经104°28—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全区土地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2.47%。广西区位优越,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广西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接壤。东南与广东省省界线千米,东北与湖南省省界线千米,北面与贵州省省界线千米,西面与云南省省界线千米。

  广西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濒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点。广西气候属带季风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沿海、山地风能资源丰富的气候特点。

  矿产资源截止2010年,广西发现矿产资源矿种167种(含亚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24种,列入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的矿种有95种,矿产地1788处。其中大型矿床165处、中型348处、小型1275处。保有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的矿种有63种。锰、镓、钪、水晶、重晶石、高岭土、膨润土等13种矿产位居全国第1位;锑、铪、玻璃用砂、饰面花岗岩等11种居第2位;铝土矿、锡、铌钽、钛(砂)矿、玻璃用白云岩等9种位居第3位;锌矿居第4位;滑石、锆、铟、铊矿居第5位。位居第6~10位的主要矿种有钒、钨、稀土、铌、钽、锗、铋、汞、银、镉、芒硝、萤石、叶蜡石、石膏、水泥灰岩等矿产。锰、钛、铝土矿、锡、锑、铅、锌、钨、金、银、膨润土、高岭土、重晶石、滑石、水泥灰岩等15种矿种是广西的优势矿产。

  水力资源广西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全自治区地表河流总长4.45万千米,常年径流量约1892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1477.6亿立方米,占全国地表水总量的7.2%,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四位。水能资源蕴藏量2117.35万千瓦,可开发2332.2万千瓦。

  海洋资源广西南临北部湾,海岸线曲折,溺谷多且面积广阔,形成众多天然良港。基岩海岸和沙砾质线较长,优质沙滩多,旅游开发前景好。海洋水产资源丰富,有主要经济鱼类50多种,经济虾类10多种,是中国著名渔场和珍珠产地。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大,潮汐能理论蕴藏量40亿千瓦。沿海红树林资源种类丰富,面积7200多公顷,居全国第二位。

  森林资源广西地域宽广,属于带气候带,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有利于森林生长,境内广泛分布着多种类型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南方重要林区之一。据2010年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全区森林资源状况如下:林业用地面积为1527.17万公顷,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64.27%。其中:有林地面积1116.38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3.10%;疏林地面积2.88万公顷,占0.19%;灌木林地面积243.12万公顷,占15.92%;未成林地面积32.65万公顷,占2.14%;无立木林地面积65.87万公顷,占4.31%;宜林地面积66.27万公顷,占4.34%。森林面积1342.7万公顷,其中:用材林面积645.59万公顷,占森林面积48.08%;经济林面积178.19万公顷,占森林面积13.27%;防护林面积462.72万公顷,占森林面积34.46%;薪炭林面积5.28万公顷,占森林面积0.39%;特用林面积50.92万公顷,占森林面积3.79%。森林覆盖率(不含农地乔木林、农地经济林、农地竹林、四旁树)达56.51%。森林加上未成林的造林地面积共有1375.3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90.06%(即绿化程度),活立木总蓄积量为55816.6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50936.8万立方米。根据森林资源主要数据年度更新统计结果,至2011年末全区森林覆盖率(包括农地乔木林、农地经济林、农地竹林、四旁树)为60.52%,活立木蓄积量为6.2亿立方米。

  动植物资源广西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已发现的陆栖脊椎野生动物1149种(含亚种),占全国的47.8%,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珍稀种类163种,占全国的48.7%。在国家珍稀种类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23种,占全国的26.5%。鱼类690多种,虾蟹类220多种。野生植物297科、1820属、8562种,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18种,包括银杉、红豆杉、德保苏铁、望天树等。

  土特产品广西地处带,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利于作物生长。除稻谷、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花生、油茶籽等油料作物,甘蔗、黄红麻等大宗经济作物外,还有众多的著名地方特产。药用植物有田七、肉桂、罗汉果、绞股蓝、血竭、安息香等。著名热带及带水果有荔枝、龙眼、木瓜、凤梨、香蕉、杧果、沙田柚、柑、橙、波罗蜜等。优良禽畜品种有三黄鸡、香猪、都安山羊、德保矮马、右江鹅等。主要林产品有松脂、桐油、紫胶等。主要海产品有珍珠、对虾、青蟹和鲳鱼、马鲛鱼、鲈鱼、红鳍笛鲷等。

  2011年,广西整体水质继续保持优良。39条河流73个断面(含9月份取消的1个断面)年均为Ⅰ——Ⅲ类的水质断面有70个,占95.9%;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的断面有70个,占95.9%;全区32个省界、市界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有31个,占96.9%;省界断面11个(含界首)水质达标率100%;市界断面22个(含界首),水质达标率95.5%。

  2011年,广西14个设区市中,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达到国家城市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要求(达一、二级标准)的城市有13个,占92.9%;14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的均值为98.8%。14个设区市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0.031mg/m³;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0.025 mg/m³;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为0.062 mg/m³。

  2010年,广西14个地市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范围为70.0~93.1,生态环境状况均在优良级以上;其中,防城港、梧州、贺州、玉林、桂林、柳州、钦州、贵港、来宾等9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达到优级水平。广西89个县级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范围为59.1~87.1,均为优良级,其中,有29个县的生态环境状况达到了优的水平,占比30%。

  广西有上林县、马山县、融水县、三江县、龙胜县、资源县、凌云县、乐业县、天峨县、凤山县、东兰县、巴马县、都安县、大化县、忻城县、桂林市、阳朔县、灵川县、兴安县、上思县、德保县、西林县、田林县、昭平县、金秀县等26个市、县纳入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26个市、县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范围为40~87.1,有13个县的生态环境状况达到了优的水平,占比50%。土壤保持功能类型的金秀县、昭平县、乐业县、天峨县、巴马县和凌云县为优级生态环境质量。水源涵养功能类型的融水县、龙胜县、三江县和资源县为优级生态环境质量。漓江保护功能类型的兴安县和灵川县为优级生态环境质量。

  广西沿海区域位于我国最南端,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中国大西南地区的交汇地带和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前沿地带,地理位置独特。沿海有海岸线平方千米,港口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广西沿海拥海洋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洁海”,拥有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三类最典型的海洋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中华白海豚、儒艮等濒危国家保护动物。

  2011年,广西管辖的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和较清洁海域。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近岸海域贝类生物质量较为稳定。红树林等重要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面积保持稳定。海水增养殖区、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等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能满足其使用功能的要求。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自然条件优越,自然保护区类型多样,生物种质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种类较多。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桂林市龙胜县和临桂县的花坪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61年。经过50年的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11年底,广西已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78处,其中国家级17处、自治区级50处、市级3处、县级8处,基本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保护区网络。78个自然保护区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森林生态类型47个,野生生物类型23个,地质遗迹类型5个,海洋海岸类型3个,分别由林业、国土资源、海洋、环境保护、水产畜牧部门管理。

  2011年末全区总人口5199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40万人,增长0.78%。全区总人口中,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72.50万人,占37.94%,比上年增加14.94万人,增长0.76%,其中壮族人口为1671.48万人,占32.15%,比上年增加12.76万人,增长0.77%。

  2011年末广西常住人口为4645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增长0.76 %。按城乡分,城镇人口1942万人,比上年增加93万人,增长5.03%。城镇人口比重为41.8%,比上年末提高1.69个百分点;乡村人口2703万人,比上年减少58万人,减少2.10%。按性别分,男性人口2424万人,占52.18%;女性人口2221万人,占47.82%。按年龄分,0-14岁少年儿童人口1013万人,占21.8 %; 15-64岁人口3176万人,占68.37 %,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56万人,占9.83 %。

  2011年全区出生人口71万人,人口出生率13.71‰,死亡31万人,死亡率6.04‰,自然增加40万人,自然增长率7.67‰。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2011年末广西常住人口4645万人中,少数民族为1727万人,占常住人口37.18%。其中壮族人口145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1.39%,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2011年全区财政科技支出27.82亿元,比上年增长28.4%,是2006年的3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5年的0.36%提高到2010年的0.66%。2011年科技活动人员数超过9万人,自治区科技特派员1001名。

  截止2011年底,全自治区县及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20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各部委重点实验室15家;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23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02家。2011年全区专利申请量8106件,比上年增长58.4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757件,比上年增长75.2%,增幅居全国第二位;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34件,比上年增长4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桂林、南宁、柳州和北海四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总收入、总利税和出口创汇分别达到2226.44亿元、2391.66亿元、251.47亿元和21.71亿美元,是2006的3.78倍、3.39倍、3.16倍和4.6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64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011年,全自治区有幼儿园6208所(比上年增加859所),在园幼儿144.25万人(增加25.72万人),专任教师3.76万人(增加6507人)。有小学1.38万所(减少153所),教学点8732个(减少855个),在校学生427万人(减少3.06万人),专任教师21.90万人(减少121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48%(增长0.11个百分点)。普通初中1939所(减少35所),在校学生200.83万人(增加912人),专任教师11.92万人(增加528人),毛入学率106.88%(增加0.23个百分点)。

  有普通高中446所(比上年减少17所),在校学生77.36万人(增加19581人),专任教师4.31万人(增加949人)。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327所(减少30所),在校学生84.20万人(增加3.24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42.63万人(减少7.48万人),专任教师2.06万人(增加128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4%(增加4个百分点)

  高等学校76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0所(含独立学院9所),高等专科学校8所,高等职业学院32所,独立设置的高校6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77.83万人(比上年增加3.51万人),其中研究生在校学生2.26万人(增加1744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60.01万人(增加3.26万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15.56万人(增加779人);高校专任教师3.45万人(增加1862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5%(增加1.5个百分点)

  全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及其所占比重分别为:学前教育49.63万人,占34.41%;小学154.25万人,占36.12%;普通初中69.71万人,占34.71%;高中阶段教育(不含技工学校)54.93万人,占34%,其中普通高中28.50万人,占36.84%,中等职业教育26.43万人,占31.39%;高等教育25.18万人,占32.35%,其中普通高等教育19.01万人,占31.68%,研究生3219人,占14.26%。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数及其所占比重分别为:小学8.94万人,占40.82%;普通中学6.03万人,占37.15%;中等职业学校0.51万人,占24.76%;普通高等院校0.73万人,占21.79%。

  全自治区有民办学校6187所(比上年增加829所),在校生117.74万人(增加16.25万人,增幅16.02%),其中:民办幼儿园5657所(增加840所),在校学生67.74万人(增加15.18万人);民办小学191所(增加14所),在校学生13.14万人(增加8527人);民办初中138所(增加8所),在校学生79126人(增加842人);民办高中72所(减少10所),在校学生5.76万人(增加1181人);民办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108所(减少23所),在校学生11.57万人(减少7771人);民办高校21所(其中独立学院9所),在校学生11.61万人(增加7927人,增幅为7.33%)。

  2011年,广西全区文化机构总数10,297个,比上年增加18个,其中:全区艺术表演团体148个,其中文化部门112个;全区艺术表演场馆26座,其中文化部门21座;全区公共图书馆108个(县级图书馆92个),全区群众艺术馆15个,县级文化馆107个,乡镇社区文化站1,163个(乡镇文化站1,126个);全区艺术教育机构6个,艺术创作机构7个,艺术科研机构10个;全区娱乐场所3,546个,网吧4,718个,艺术品经营机构10个;全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62个,文物科研机构5个,博物馆、纪念馆71个,文物商店4个。全区文化从业人员69,264人,其中文化部门从业人员15,964人,其他部门从业人员53,278人。全区文化文物经费全年收入18.94亿元,其中:财政拨款16.36亿元,与上年收入14.51 亿元及其中的财政拨款12.39亿元相比,分别增加4.4亿元、3.97亿元,增长30.4%、 31.9 %。2011年人均文化事业费35.21元。

  新闻出版2011年广西出版单位总数275家。其中图书出版社8家,报社72家,期刊社184家,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11家(其中音像电子出版单位5家,网络出版单位6家)。印刷复制单位总数1591家(其中印刷企业1588家,复制企业3家)。发行单位总数3938家。

  影视院线年底,广西全区共有广播电视行政机构91个(省级1个、地市级14个、县级76个),广播电台9座,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台82座,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63个。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5.2%和97.2%。全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13769人。全区广播电视总收入36.32亿元,同比增长13.73%。电影院线;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12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还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第三次全区文物普查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495处,其中新发现5,562处。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1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200多个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355处。桂林靖江王府及王陵、北海合浦汉墓群列入国家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桂林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宁明花山岩画、兴安灵渠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历史文化名镇3个,历史文化名村4个。自治区历史文化名镇5个、名村12个。广西从2005至2009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14个地级市共收集资源线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公布了三批193项自治区级名录和22个第一、第二批自治区级扩展名录;全区14个市全部建立了市级名录,共公布了730项市级名录;全区109个县(市、区),基本上建立了县级名录,共计名录5627项。评出了三批共240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含16名国家级传承人)。建立了桂剧等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研究中心)。设立了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百色壮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1年,广西有公共图书馆108个,共有馆舍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阅览坐席2.4万个;计算机5, 067台;财政拨款1.34亿元;购书专项经费1,947万元。全区公共图书馆新购藏量62万册;新购报刊3.7万种;全区总藏量1,996.51万册,其中:图书1,374.89万册。全区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1,467人,其中高级职称72人、中级459人;硕士研究生35人、大学本科494人、大专836人。2011年全区公共图书馆全面实施免费开放。全区公共图书馆有效借书证815,493个;全年流通1,230.72万人次;外借书刊379.61万册次;组织各种读者活动1,902次,参加人员86.7万人次。

  2011年,全区卫生机构数达34014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46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3120个。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52039张,增长了5.81%;医院床位数95752张,增长7.69%;乡镇卫生院床位数45526张,增长6.32%。全区卫生人员总数28万人(含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比上年增长6.32%。卫生技术人员20万人,比上年增长7.42%,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增幅高于普通卫生人员。

  2011年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达到31%,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城乡居民人数比例为94.4%。少数民族体育、青少年体育、残疾育、妇儿体育、老年育等方面工作取得新的发展。2011年,广西优秀运动队在世界大赛上获冠军7个、亚军9个、季军2个;在亚洲大赛上获冠军4个、亚军4个、季军2个;在全国大赛上获冠军53个、亚军38个、季军51个。2011年体育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153个,完成投资27.66亿元。

  2011年,全区经济在上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测算,全年全区生产总值(GDP)11714.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增速比全国高3.1个百分点,从2005年起连续7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7.3亿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736.78亿元,增长17.1%,其中工业增加值4914.37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3930.27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65.9%和27.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5:47.1:35.4调整为17.5:49.0:33.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40.3%上升为42.0%。

  2011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233.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增幅比全国高9.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4.59亿美元,增长29.7%;进口108.72亿美元,增长33.7%。东盟继续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95.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6%,其中对东盟出口68.25亿美元,增长49.0%。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44.6%,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7.9%,农产品出口增长21.1%。

  201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91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8.5%;集体企业增长23.7%,股份制企业增长21.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9.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24.7%。轻工业增长19.4%,重工业增长21.4%。

  2011年末,广西省级金融机构64家;金融业增加值达429.52亿元,比上年增长5.3%;银行存余额双双突破亿万元大关,分别为13527.97亿元、10646.43亿元,比年初增加1717.72亿元和1663.06亿元;上市公司(A股)数量29家,市值达1197.75亿元;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总额达326.8亿元,是上年的2.04倍;原保险保费收入21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增幅跃居全国第六位。

  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084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5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2.3%,转移性收入增长2.7%,经营净收入增长15.2%,财产性收入增长4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其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6.6%,家庭经营收入增长19.8%,财产性收入增长22.0%,转移性收入增长23.8%。全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60:1(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比上年的3.76:1略有缩小。

  至2011年末,广西境内公路总里程10488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54公里、一级公路944公里、二级公路9132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12.23%,公路密度44.3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自治区14个地级市行政中心通高速公路,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100%的乡镇通公路,99.73%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99.86%的建制村通公路,67.32%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拥有公路营运汽车34.98万辆,其中载客汽车3.34万辆、85.44万客位,载货汽车31.46万辆、165.26万吨位。公共汽车运营车数9429辆,运营线万公里。出租汽车运营车数1.78万辆。2011年完成公路客运量7.9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776.51亿人公里,货运量11.35亿吨、货物周转量1494.04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9.82%、11.68%、21.38%、27.32%。

  至201年末,全区共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34亿吨,同比增长25.38%,其中广西北部湾港1.53亿吨、内河港802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58%、19.70%。内河通航里程5591公里,其中等级航道3506公里,占总航道里程的62.71%。拥有运输船舶8675艘、621.56万载重吨。2011年完成水路客运量41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01亿人公里,货运量1.58亿吨、货物周转量1088.81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5.57%、12.92%、23.23%、26.3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广西地域特色有哪些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