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资讯  资讯

用好绩效考评“指挥棒”赋能乡村振兴

用好绩效考评“指挥棒”赋能乡村振兴

  2021年是南宁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如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成为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目标。

  “我市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在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在于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在于发展壮大富民兴村产业、在于进一步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洪波表示。

  为此,南宁市把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绩效考评的工作重点,充分发挥绩效考评“指挥棒”作用,科学制定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进一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提振帮扶干部精气神,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有序铺开。

  一年来,全市上下着力从推动防贫监测、产业成果转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方面精准发力,围绕脱贫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实际情况、脱贫群众实际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使出实招、硬招,力促各项政策完善和落实到位,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陆世川突然患上恶性脑瘤,先后在县、区医院治疗,总费用达26万多元,经医疗报销、临时救助后还需自付近2万元。2万元对于一个生活拮据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原本的收入,一家人健健康康生活没什么问题,但突发的变故,日子就变得不安稳了。”陆世川说。正当他发愁之时,叶统崇带来了好消息:可以申请“防贫基金”以减轻家庭负担。

  在脱贫地区,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很可能让已经脱贫的群众重新陷入贫困。为此,我市创新设立“防贫基金”,对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事故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四类对象进行摸排并实施精准救助,彻底切断返贫风险源。截至10月底,已为633名符合条件的群众发放407.56万元的精准防贫基金。

  巩固提升的举措远不止这些。今年是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关键之年,除了要加大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要建章立制、下足功夫,扎实推进各项防返贫工作长效开展。

  今年以来,南宁市把研究制定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机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点改革项目,在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注重顶层设计。今年7月5日,我市在全区创新成立乡村振兴和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由市委组织部选派10名优秀副处级干部和10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熟悉基层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作为指挥部成员,全脱产开展日常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数据监测组、督查考评组、信息宣传组及6个驻县区工作组。各驻县区工作组派驻到县(市、区),与各级干部协同作战。

  强化政策衔接。全面梳理优化2016年以来出台的脱贫攻坚有关政策文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南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南宁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南宁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等文件,为全市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提供政策依据。

  落实督促指导。我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市级各业务职能部门组成指导核查组,通过定期入户走访、访谈村镇干部、查阅台账、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抽查核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各县(市、区),并督促整改落实举一反三,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查隐患解难题。通过自主开发乡村振兴防返贫致贫督导系统,我市将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60万建档立卡户、“三类监测”户及全市一般农户生产生活基本信息与医保、民政、公安等20个行业部门大数据系统提供的68项防贫监测2000多万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今年以来共向各县(市、区)推送筛查分析数据29803条。驻县区工作组以问题为导向,深入乡镇、村组,组织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对疑似有返贫致贫倾向的对象进行入户核实,详细核查农户家庭总体情况、主要返贫风险因素等。

  实施精准帮扶。截至10月底,全市在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13253户46097人监测对象中,尚有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8092户26397人。按照政策规定,为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及时安排帮扶责任人,并综合运用低保、医疗救助、就业技能培训、产业指导等多种措施进行精准帮扶,确保不致贫、不返贫。

  动态监测、及时预警、精准帮扶……这些只是防返贫工作的第一步,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还要带动农民稳定就业、持续增收,让群众真正从产业振兴中得到实惠。

  今年以来,邕宁区百济镇新平村的群众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样的实惠。“今年是我们村开展金香柑种植的第五年,果树已经到了丰果期;我们养殖合作社的肉牛也稳定出栏了,大家又将迎来稳定增收的一年。”新平村王永涛告诉记者。11月底,该村上千亩金香柑将迎来大丰收,预计产量125万公斤左右,收益将超千万元。

  走进新平村金香柑产业示范园,丛丛柑桔树遍布山间,果实挂满枝头。脱贫户李桂玉正在剪枝打顶,只见她抓住弯下的树枝,干净利落地剪去顶枝。李桂玉从2016年起就在示范园工作,主要负责喷药、施肥、剪枝等常规工作,一个月能领到3000元左右的薪资。随着“业务”的日渐娴熟,她很快也加入了产业大军中,自己种植10多亩金香柑,年产果约5000公斤。

  金香柑产业的成功,让新平村的村民尝到了产业振兴的甜头,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高涨。目前,示范园覆盖了脱贫户154户685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3户,为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农民务工收入。

  如今,新平村的产业发展已有了很好的基础,大家正积极拓展产业的多样性,进一步延伸加强产业链条,通过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我们正在试种泰国青柚,如果能成功推广种植,就能有效拓展村里的新产业,增强抗风险能力,确保长久增收致富。”王永涛说。未来,多样化的产业项目和充足的就业岗位,将为新平村注入源源不断的经济“活水”。

  乡村能不能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今年以来,我市在鼓励全市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在产业管理、农产品链条延伸、农产品宣传推介上出实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提档升级,为帮助群众实现可持续增收、助力全市乡村振兴平稳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我市立足各村现有资源,引导群众结合本村特色,选准选好产业,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通过因势利导、因村施策,全市共有52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如隆安县的火龙果、中药材、香蕉,武鸣区的沃柑,横州市的、甜糯玉米,马山县的里当鸡、金银花,上林县的山水牛、高值鱼、乡村旅游,邕宁区的桑蚕、百香果,青秀区的金花茶等,全市12个县(市、区)“5+2”特色产业覆盖率平均达到96.49%。

  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我市坚持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高校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和科技型企业遴选有技术、懂市场的科技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深入各村屯开展技术咨询、田间指导、项目合作、创新创业等技术服务。此外,组织马山县、上林县、邕宁区等县区与广西大学农学院、自治区畜牧研究所、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科院签订合作结对帮扶协议,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开展面向普通农户的普适性技术培训和面向种养大户的持续性定制化服务,提升农户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助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延伸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我市充分挖掘农产品多种功能,利用龙头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村企共建模式,带动群众将上林大米、隆安中药材、邕宁淮山等优农富民产品发展精深加工及仓储冷藏等,推动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群众收入新的增长点。

  走进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社区服务中心、便利超市、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依托完善的社区组织和贴心的社区服务,这里的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新生活。

  “我每天上午11点到粤桂小学上班,下午2点多下班,不仅工作稳定,收入稳定,而且方便照顾小孩。”搬迁户廖莉生活方式的转变,正是新生活的最好体现。2019年搬入安置区后,廖莉通过社区的帮助,找到了一份小学宿舍管理员的工作,这让她在震东集中安置区的生活更有归属感,真正朝着“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迈进。

  今年以来,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产业重建、就业重置、社会重构、环境融入等后续扶持工作,我市出台系列政策,全面落实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产业扶持、就业帮扶、文化服务、拆旧复垦、组织建设、平安建设“十个强化”举措。在政策制定、资金安排、项目布局等方面对搬迁群众后续扶持给予重点支持,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等各项工作,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盘活迁出地资源。我市指导相关县区针对搬迁到中心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脱贫户,根据其发展意愿、生产技能和资源条件,结合当地产业基础、产业规划、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因素,因户制宜地帮助他们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农业产业帮扶措施并组织实施;针对搬迁到中心村有能力且有意愿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脱贫户,根据实际需求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搬迁群众科学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水平,确保应知尽知、应训尽训。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的同时,指导各相关县区依法保护搬迁户的土地承包权,鼓励流转经营权,促进土地向适度规模农业聚集。引导搬迁户在自愿前提下通过转让、互换、出租(转包)、入股或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盘活搬迁户迁出地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块地”资源。

  多渠道落实就业。为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我市要求各县区对集中安置点逐个制定帮扶工作方案,实施“一点一策”,目前各安置点均制定了后续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同时,全面摸清每个搬迁家庭的基本情况,建立搬迁劳动力就业精准台账。将搬迁人口规模800人以上的安置点作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的重点区域,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从劳务输出、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途径落实就业。根据搬迁群众意愿和能力,强化针对性信息服务,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家庭1人以上实现就业。“十三五”期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16岁以上)且有就业意愿的达1.5万户3.5万人。截至目前,这些搬迁户已实现一户至少一人就业,完成率100%。全市共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搬迁群众就业1389人。“十三五”期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属于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伤害的人员中,目前已列入低保兜底发放生活补助资金范围共12964人。此外,全市安置点共引进并认定就业帮扶车间60家,可提供就业岗位9012个。

  做好就业岗前培训。我市高度重视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继续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对参加培训的脱贫家庭劳动力给予生活费补助等方式,鼓励、引导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根据自身就业需求,到培训机构自主参加培训或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项目制培训,不断提升自身就业创业能力。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建档立卡搬迁对象有培训意愿的达2208人,至少参加1次培训的有2198人,有1693人实现就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南宁日报数字报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