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资讯  新闻

农文旅融合让耕读文化焕发新生机

农文旅融合让耕读文化焕发新生机

  劳动中盛开的花朵最灿烂,劳动中结出的果实最香甜。4月4日,位于兴宁区五塘镇的南宁市第四十五中学校园内,全校师生欢声笑语,撸起袖子扛起锄头在学校耕读园内耕作。当日,该校耕读园正式开园,耕读课程同步开课。据悉,兴宁区不断挖掘和传承五塘“耕读文化”,用新的载体让耕读文化在新时代中发挥新的力量。

  南宁市第四十五中学耕读园是学校为了赓续农耕文明,在尚未利用的土地上开辟的课外劳动实践基地。耕读园总面积7.5亩,划分为32个区域,分给每个班级1个责任田,由全班同学担任该责任田的“田长”,承担起护田、耕种的任务,由学校老师、农业专家作为劳动指导员,传授耕读文化、种植技巧,提高农田质量。

  “这块地的‘田长’是我们班,我们分到地就已经商量好先种红薯叶、空心菜等比较容易护理的青菜,以后我们会种植玉米等难度大一点的粮食。通过锄地、播种、浇水,我们感受到了蔬菜粮食的来之不易。再过一个月,我们在餐桌上就可以享受到自己劳动的果实,想到这里我很期待和开心。”八年级(5)班粟莹同学说。

  南宁市第四十五中学校长黄大垂表示,自“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减负提质的同时,能将课堂知识学得更好。五塘耕读大学文化底蕴衍生出来五塘耕读文化,成为“校本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资源选项。学校认为劳动中盛开的花是最灿烂的,劳动中结出的果是最香甜的,希望通过劳动实践基地,为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掌握劳动技能,了解到耕地保护、种子安全等课外内容。“接下来,我们还会引导同学们种植五塘苦瓜、加工苦瓜制品,探索构建种植养殖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体系,进一步丰富耕读园的附加值链条,让学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学到自己喜欢的知识和技能。”黄大垂说。

  翻开历史,将时间的指针拉回到上世纪60年代,在现在的南宁市四十五中学(北校区)入口处藏着一所特殊的大学,这所特殊的大学就是五塘耕读大学。五塘耕读大学是当年根据我国实行全日制和半农半读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精神,由当时广西科委、南宁地委、南宁地区行署,于1965年1月在当时的邕宁县五塘区五塘公社(如今的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联合创办的。它从1965年起办学,1966年停办,1969年被撤销。1966年3月7日,时任国家董必武视察五塘实验区并为五塘耕读大学题写校名。如今,董必武题词的校门牌坊仍清晰可见。五塘耕读大学旧址于2017年被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塘耕读大学是一所具有特定时代烙印的“知青大学”,其学生大多是1964年、1965年从南宁到五塘插队务农的知识青年,少数是五塘当地的在乡知识青年。其实行“半耕半读”制度,不设寒暑假,学生农闲时来校集中学习,农忙时回到各自生产队,主要安排农业类课程,学用结合,培养了数百名学生。

  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兴宁区召开了五塘耕读大学旧址保护和利用座谈会。座谈会上,邀请到的代表们围绕如何保护五塘耕读大学旧址以及如何利用、传承耕读文化各抒己见,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和当下的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让耕读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3月21日,五塘镇还在王竹村举办“万象耕新·农耕文化之旅”主题活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6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王竹村粟村坡,与王竹村党总支部班子成员、当地村民共同开展插秧比赛,助力春耕生产。活动中,当地村民向志愿者们介绍“耕读五塘”的渊远文化,使大学生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现状,体验农业生产劳动艰辛,进而帮助新时代青年培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大学生志愿者则创新使用直播平台同步直播,向平台网友们展示“耕读五塘”的丰富内涵和文化魅力。

  近年来,兴宁区以打造“花漾三塘”“耕读五塘”“神奇昆仑”为品牌目标,五塘镇根据自身农业特点探索“主导产业+特色小产业”模式,升级“五塘大米”“五塘苦瓜”等产业,扩大以“五塘苦瓜”为代表的农产品影响力,打牢五塘区域公共品牌基础,传承耕读文化,农文旅融合发展五塘精品特色农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