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文化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三个重要支点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三个重要支点

  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举,发挥民族文化的内生作用;要着眼走出后现代性的文化困境,用真理力量、传统美德力量、精神力量为文化自信提供源动力;要大力建设文化产业,以传播正能量的、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具备强传播力的载体为文化自信提供现实保障。

  【摘要】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举,发挥民族文化的内生作用;要着眼走出后现代性的文化困境,用真理力量、传统美德力量、精神力量为文化自信提供源动力;要大力建设文化产业,以传播正能量的、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具备强传播力的载体为文化自信提供现实保障。

  文化自信的提出,彰显了社会主义文化不断融通中国精神的理论样态、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指导中国实际的制度建构,更关乎旨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义社会的持续推进。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就是要深刻理解它的科学内涵,找准其生成的三个重要支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人认识自己的基点,是文化“自觉”的实质内容,同时,其也是作为集体的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不可抹去的身份烙印,是国际社会理解中国人“他觉”的文化标识,理应成为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源泉。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是奠定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的根。广义的文化内涵可以囊括人在实践中的一切人化。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在漫长的人化过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根本性特质。在器物层面,文化的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等不同的方面;在制度层面,文化强调社会的公序良俗;在观念层面,文化凝聚了多元的宗教或道德。这些层面决定了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它们通过多层、复杂的交互,在历史迁延中成为难以消弭的血脉印记,具有共时态的特征。

  其次,文化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底色,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自鸦片战争开始,近代仁人志士先是觉醒于器物,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发现光学器物不能通达,继而学习西方立宪制度,最后才意识到根本的问题存在于中国人的观念中。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天朝上邦”文化自满心理已经基本瓦解,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自诞生之日起,文化就天然地带有历史的使命、民族的使命、政党的使命。这三种使命随着实践的发展分别指向理论、理想信念和精神,它们共同构筑了文化的基本样态。我们强调文化之于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就是要牢记以为代表的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对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文化的奠基性意义,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底色;就是要从民族复兴理想的源头追溯理想信念的价值,为文化自信生成提供动力;就是要以民族存亡之时仁人志士的精神风貌鞭策自己,为文化自信生成增强底气。

  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引领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的魂。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形成的思想文化,其先进性表现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宏观上,它是指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的上层建筑;微观上,它是指我国范围内的最具时代性、真理性、价值性的主流文化。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我国表现为坚持以生产力为标准和社会主义道德为标准的辩证统一体,实质就是在历史发展规律视域中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下的价值判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作用,就在于化民族理想为终极目标,与当下的社会主义经济、等方面共融共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度实践。

  “后现代性”的含义是与“现代性”相伴而生的,它首先出现在艺术领域,有时仅指区别于“现代”的“当代”事物,但更多的仍是对于现代文明和后工业社会进程中人的精神层面的表征。由于其在艺术领域的理论结合了各种形而上的主义和,纷繁杂乱且缺乏实践反思的养料,很快便成为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所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至今,对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阐释,仍没有出现公认的概括区分,但它的研究场域是确定的,一是观念层面的知识、认知、心理;二是制度层面的经济、、文化。但如果以张岱年先生对文化“器物”“制度”“观念”的划分为界,那么些问题都可被归为文化问题。

  在新时代,构建全方位的文化自信就是要走出后现代性的困境,生成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的源动力。第一,要坚定旗帜,用真理力量指导文化实践。无论是现代性问题,亦或是后现代性问题,它的提出均是以西方世界为中心的。诸如对工具理性的反叛、对官僚阶层的批评、对思辨与道德二者间的背离的探索,研究的公约数都是立足西方的市民社会。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路径上始终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阶段性特点辩证统一的基本逻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打破后现代性文化陷落的根本力量。第二,要正源溯本,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召公民美德。它将如何做人与如何处世联系起来,具备映照现代性缺陷的功能。在以“科学至上”为代表的工具理性面前,“天人合一”彰显了古人知行与德行并进的价值理性,是中华儿女情感和心灵的归属;在过度世俗化的追名逐利中,“德得相通”内含着先贤义利并举的远见卓识,成为当代中国人不断与物质主义侵蚀抗争的自觉意涵。不断挖掘古老智慧的宝藏,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抵御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出现的道德衰退现象。第三,要回望历史,用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党带领人民进行的艰苦事业的历程。的成果不易,它承载着为民族解忧的使命观、为民生谋利的责任观、求民族富强的发展观,无数仁人志士用血书写的爱国情怀是现下部分逃避理想、迷失信仰者最有力的指明灯,坚持文化就是防止现代性精神失落的根本力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强国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它既凸显了经济领域内的文化作用,也反过来强调文化样态的实体映射。所以,文化自信不是静态的,也不仅是理论层面的,而是文化实践中不断促进行自觉反思与发展的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客观的社会存在,文化产业便成为促进其不断提升与发展的现实载体。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仍较为粗放,这就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将其置于生成文化自信的保障功能上,进行整体构建。

  文化产业的内容是上层建筑,但本质属性仍属于经济范畴,能够创造经济效益,所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仍是它存在的归属。为此,“十三五”纲要提出要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一方面需要加快创新驱动,从产业形式上挖掘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等具备同构性内容的产业;另一方面也需要加速供给侧改革,调整和完善文化产业结构。

  虽然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产业的市场经济改革相对来说尚处在初级阶段。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在盲目追随大众兴趣点的同时甚至出现把一些明显带有负面价值的内容夸张化、扩大化的现象,这不仅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无益于文化自信的生成。新时期,文化企业要走出“前文化经济”的野蛮时代,平衡社会责任与经济产值;相关部门要着重推动市场监管,大力扶植传播正能量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所产出的主要是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产品,这与其他产业存在本质区别。从唤起人的注意力到使人获得精神的满足,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文化产品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能够产生持久的传播力。在数字时代,文化价值不仅仅为内容的有养性,也往往决定于其借以外化的技术平台。用先进技术包装的低俗文化只会为人带来暂时的感官刺激,不能形成良好的口碑;而再优秀的文化经过粗制滥造也决不会唤起人的审美热情。这就需要树立“精品意识”,由内及外,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传播力。

  ①刘波:《习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时代意涵与价值意蕴》,《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1期。

  ②陈宇翔、张潇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推进文化自信》,《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自信包括哪三个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