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文化

广东文化论坛丨曾应枫:文化学者在当下“非遗时代”的自觉与担当

广东文化论坛丨曾应枫:文化学者在当下“非遗时代”的自觉与担当

  [摘要]作者近二十多年来,从文学作者到成为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带头人,亲历了广州市的民间文化(后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濒危到恢复,从兴旺到发展的几个阶段,参与了搜集、整理、出版、研讨等民间文化系列,活动,理论研讨活动会。退休后仍尽其所能,不断进行学习与思考,保持对田野的关注,保持当下的一种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于1998年-2013年担任三届(15年)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期间,带领一大批会员为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一些总结与感悟。当下,我国社会团体负责多数是兼职的,他们本身有“单位”,有自己的业务专长与研究取向。当他们由于学术的成就了其社会威望,成为协会(学会)的带头人,就应该在继续发挥自己专长优势的同时,作好角色转换,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团体的建设上,才能使社会团体得到长足的发展。

  我是个作家,1973年当知青时开始写作,1993年成为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专业作家,1998年起我当选为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简称市民协)这一民间团体负责人,初做协会工作,可以说是逆势而上。我的生活与视野,思考与创作,研究与组织等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那时的市民协一无经费(每年市文联给5千元用来开会员大会),二无专职人员,所有的行政杂务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市民协也是“小众”,在市文联的十大协会中排名倒数一二,远不如市作协、美协、音协的影响力大。但这也让我接触了过去没有接触过的民间文化及社会生活,提升了我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方方面面的认识,认识了曾经孕育了许多精英与典籍文化的母体文化即民间文化的传播环境怎样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代代传承,多少回在时代的风雨中几近飘零而又春风吹又生。认识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中国大地从上到下开展了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套集成)的意义重大。因此,我在第一届将工作重点放在两重点,一是挖掘与培养本土民间文艺人才,壮大我们的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二是出作品,将湮没多年的流传于广州地区的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搜集、整理为集,出版《羊城人、仙、神》与《广州话熟语大观》、《广州民间歌谣》。这三本书虽然不算畅销,但是影响相当大,1998年我出访美国,我到纽约市公共图书馆的国际图书互联网上查阅到,美国现有六大图书馆收藏了这本书,分别是哈佛大学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马萨诸塞州大学图书馆、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纽约市图书馆。中国的书籍能同时在美国几大名牌大学图书馆收藏,香港大学和澳门大学图书馆也收藏了此书。可见世界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关注。《广州话熟语大观》出版后,香港特首办公室聘请的专家学者订购了二十本,澳门的学者也争相订购。目前,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收藏了此书。图书电脑网络,可见,广州市民间文学在世界琳琅满目的书籍上,占有一席地位。此书荣获了广东省第六届鲁迅文艺奖。

  2003年,我连任第二届市民协主席,有了上届的基础努力,加上2003年启动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我们的工作有了发展,而是顺势而上。我动员与带领会员们行动起来,紧跟时势,对濒临失传的“非遗”进行搜集、调研,并一一进行整理。2004年由我会同与龚伯洪、邝穗雄主编、出版的第一本25万字的《广州民间艺术大扫描》,此书可以说是广州市民间文化艺术抢救保护的“先声”之作,是第一本全面介绍广州市优秀民间艺术的书籍。(引自《广州市非遗志》序言)。

  在发展会员、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5-2006年间,市民协在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的“民间文化讲坛”。发动协会的数十位民间文化学者、工艺大师、会员作讲师,作讲稿(PPT),每周一节,在讲坛向社会讲解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的历史和现状,展示其艺术特色,此“民间文化讲坛”每周一讲,共作了38讲,全是义务讲座,协会没有讲课费,但影响深远,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是市民协培养人才与发现的课堂,培养一批能发言的大师。2005—2006年,当时不少的牙雕、木雕、玉雕、广绣、广彩工艺大师是第一次上讲坛,不会做PPT,也不怎么会讲演人,我就鼓励他们,让他们父女、齐上阵,如广绣大师陈少芳、广彩大师许恩福父女等,两代人通过准备讲演互相学习,也得到传承。后来,这些工艺大师及其子女都能够不断地运用讲坛或媒体进行传播与传承,分别成为国家级、省级与市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他们至今仍在为广州的民间文化与非遗的保护工作做出贡献。后来我也成为省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了,省市非遗中心的年轻人都惊讶,我几乎去到每一处有关非遗的单位,都碰到熟人,他们哪里知道,现在这些知名的非遗人,好多是我们当年省市民协的会员,我与这些会员都是一起从艰难是走过来。我了解他们的过去,也知道他们的现状。

  此后,市民协不断壮大,把民间文化讲坛走进广州市的中小学校,并在一些中小学校建立了数十个民间文化传承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展开讲座。开设“民间文化大学堂”。为民间文化的传播、传承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时的市民协仍然一无固定经费,二无编制,但靠会员支持,工作顺势而上。

  协会要出人才,也要出作品。这是我任三届市民协主席的要求。说到出作品,我得先说说我这些年创作出版的变化。我于1973年开始写作,1993年成为专业作家。前20多年,我是单纯地个人写作,出版的上百万字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是我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想象。而后近20年,我不再是个人写作了,经我手搜集、整理、出版的三百多万字民间文学作品,也是大家的共同创造。我将本土的民间文化的发展脉络理清,将民间工艺的各种艺术特色梳理,把传承人的生存状态写上,还提出对广州市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发展的思考,我将这些分门别类写成一部部可供大众阅读的,兼调研报告与图文并茂式的民间文化丛书,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摆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供大众阅读。这些年来,这种文化写作已经超越了我先前的个人写作,成了我对广州市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历史与当今状况的文化笔记。

  从2004年到2013年,我主持写作、编撰、出版了10多本广州民间文化丛书,有介绍广州市非遗文化艺术,如《广州民间艺术大扫描》。有介绍“广州牙雕“、”广州刺绣“、”广州织金彩瓷“等广州传统的民间工艺,还有民俗类的,介绍广州波罗诞、端午龙舟、广州乞巧节等,及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一个个成果,我都一一编撰成书。也有理论成果,如《从田野到讲坛》《广州民间艺术大会堂》等,我给予一一整理、写作、出版。改变了以往我们的民间艺术多是以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的形式,在现代社会给予一一立册,为后代留下文化记忆。

  在我组织协会和参与的一些田野调查,一些活动论坛中,都需要写论文,做演讲,这迫使自己,也要求大家放开视野,去认识、去思考去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多样性问题。讲演和写作也是自己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让我们的眼睛关注到事象的本能,看到更深层的东西。尽管有些文章不尽成熟,但这也是一种难得的提升。因为协会其中一条宗旨就是要为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搭建平台,身为带头人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激发会员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各自的文化艺术领域中绽放光彩,这其中也包括理论的提升。

  自2013年以,我完成了三届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任期,如今在任的只有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副会长今年也免了),还兼任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研究馆馆员。我退休后没有工作压力,但保持在时代发展的步伐中学习的。我经常参加一些文化活动,经常思考与写作,为期刊写些专栏,为非遗保护写书;参与一些理论研讨会,拓展视野;发挥所长,进行一些线上与线下的文化讲座;还不时参与一些社会调查与非遗评审等。近年还参与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组成的检查小组,到珠海市、中山市及广州各区检查、调研国家级、省级的等多个项目保护单位情况;参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春节(行花街)”的申报文本、专题片的审核工作,该项目申报历时多年,于2021年6月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

  我尽我所能所做的一切,实际上坚持了我以前在协会对自己提出的两条要求,一是要不断进行“形而上”的理论学习与思考,二是“形而下”的保持对田野的关注,所以我才能保存在当下的文化自觉与担当。我非常感谢广东省文化学会于2020年11月向我颁发的“第二届体育彩票.红色日记文大赛〞的“最佳笔记奖”荣誉奖牌。我的“广府文化调查笔记《时代推涌着民间艺术的大潮》”实际是我在市民协15年来的田野与调研之作,退休后能荣获这一奖赏,对我是莫大的鼓励。

  如今我将近20年在市民协这一民间组织中的工作体会作了些回顾,与大家进行交流与分享。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也很感谢大家。我会秉承求真、求新、求深的文化研究精神,继续地学习与实践,为我省我市的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991年在花都召开的太平天国民间故事歌谣学术研讨会。秦牧、华嘉、唐瑜、杨苗青等领导与广州的民间文化工作者合影。)

  曾应枫,女,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一级作家。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于1998年—2013年历任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1999年—2016年历任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开始从事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等创作,创作出版约三百多万字,代表作有《广州故事》、《俗话广州》、《广州牙雕》、《纤云弄巧摆七夕——广州乞巧节》、《千年海祭——广州波罗诞》、《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织金彩瓷——广彩工艺》、《舞动南方——南派醒狮》、《广州民间艺术大会堂》、《七夕天河~梦圆广州》、《传承与守望——广府“非遗”研究与实践》等著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什么叫文化学者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