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宁网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是怎样看待“理发”这件事的

现在,理发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美观大方的发型能够引领时尚,彰显个性。与如今相反,在古代,理发曾被认为是野蛮和落后的象征,也曾出现人们被强制理发的事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经常理发的习惯。

理发的启蒙阶段

成年人头发每天的生长速度是0.3-0.4毫米之间。头发长了,既不美观,还会遮挡视线,应该进行恰当的处理。《事物纪原》给出了原始的解决方案:“燧人氏时为髻,但以发相缠,而无物束缚。”在此之后,“至女娲之女,以羊毛为绳,向后系之,后世易之,以丝及采绢、名头巾,绳之遗状也。”盘发结髻,表明了发髻的悠久历史,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汉代“倭堕髻”、北朝“十字髻”、唐代“灵蛇髻”和“飞天髻”、宋代“朝天髻”和“同心髻”代表着当时的流行趋势。

理发的外延,还要包括洗发和梳发。《诗经》有云“予发曲局,薄言归沫。”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左传》记载:“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春秋时期出现了专门为贵妇理发的“栉工”,这应该是理发师的雏形吧。

上图_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理发得过孔子这道坎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提倡孝道。他在《孝经》中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的言行应该以孝道为中心,这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简而言之,孝道从保护好头发和皮肤开始。

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在众多措施之中,举孝廉成为汉朝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受其影响,蓄发结髻成为常态,以此表达“人之行,莫大于孝”的决心。

上图_ 汉朝蓄发结髻的董仲舒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与孔子同时代生活在吴地的越族,可不吃这一套。越人不但剪发,还经常变换发型,并且在身上纹有龙纹。越人“断发文身”的原因,《汉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