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宁网事

刘秀是盲目扩招的受害者,却把自己锻炼成了社会人

西汉太学的大发展

1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其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夏代为东序,商代为右学,周代有东胶。又有一种说法,周代设立五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但这些都不是纯粹的教育机构,而是兼行祭礼、军礼、学礼、养老、习射、尊贤之礼的场所。

名副其实的太学起自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之后,开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博士弟子学习若干年后,经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的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官员。

从汉武帝以后,太学规模逐步扩大,科目及人数逐渐增多,开设了《诗》《书》《礼》《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官》《尔雅》等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

因为毕业有可能做官,太学的扩张速度很快

汉平帝元始三年,居摄的王莽进行了教育改革,除中央太学以外,又在郡国设“学”,在县里设“校”,在乡里设“庠”,在乡下设“序”,大有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之势。元始四年,朝廷选取伊尹的官职“阿衡”、周公的官职“太宰”,发明出“宰衡”这个新称呼,授予王莽。

既然做了伊尹周公,就要担负起制礼作乐的重任。王莽奏请恢复上古的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们建起广厦万间,在五经以外加入失传已久的《乐经》,六经博士增加至三十人;广征天下学有专长者,包括经学、历史、天文、图谶、音律、月令、兵法等,前后多达数千人。博士弟子,或称太学生名额,更是激增至万人规模。

王莽此举一则是自己服膺儒学,为了构建心中的理想社会,需要大量储备人才;二则是笼络知识分子,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政策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将儒学视作灵丹妙药的王莽,没能以实干精神治理好国家,推动真正的社会进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长安太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最终灰飞烟灭,成为一堆瓦砾。

走不通的仕途

2

按照时间推算,元始年间王莽大兴学校之时,刘秀九岁左右,正在萧县叔叔家。正值学龄的他,应该对这一套教育体系并不陌生,甚至可能在县“校”里读过书。

起初刘秀与大哥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