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宁旅游

疫情期间怎样更好守护学生成长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力做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面前,各地纷纷延迟开学,各中小学也开始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开展远程教育,使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接受教育的形式都发生了改变。面对这一变局,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如何因时而动,才能更好地守护学生健康成长?为此,记者对几位专家进行了采访。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居家行为习惯?

  记者:由于疫情防控需要,许多学生长期居家,会导致他们玩手机、打游戏的时间增多。这时,应该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缪建东:晨昏颠倒、游戏过度是许多孩子身上容易出现的现象,对此,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对孩子发火,也不宜立即将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适度打游戏不仅能增进孩子生活的乐趣,也能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玩手机也是“00后”少年的重要行为特征,通过手机孩子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学到更多的东西,但完全沉湎其中是万万不可取的,父母要控制好孩子的游戏时间,并关注游戏内容。在养成作息规律的好习惯上,父母应做好表率,做好榜样示范。

  多日的朝夕相处,对家长的教育智慧是一次考验。平时忙碌的每个人,一下子停下了奔波的脚步,被迫“画地为牢”,父母因此有了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如何将宝贵的时间利用起来,助推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一位家长开动脑筋,做一番努力。

  家长和孩子不妨一起重建一套新的家庭生活时间表,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这份超长的假期也在考验亲子关系的质量。父母可以与孩子认真地交谈,分享心中的困惑与担心,和孩子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宅”在家中,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让心灵安静下来,思考生命的价值,全家人团结一致,共同度过这段特殊的时间,让这场“战疫”成为孩子生命中的成长礼。

  记者:由于居家隔离,禁止外出,许多学生按捺不住,这时候家长应如何进行引导?

  缪建东: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能长期坚守居家对成人来说尚且不易,更何况是孩子。家长还是应多从科学道理上帮助孩子明白:目前的隔离是抗疫的唯一良方,千万不可功亏一篑,一定要坚持到底,这是考验自己意志的极好机会。此外,要想方设法让孩子的生活尽可能充实些,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让孩子保持与学校、与同学、与朋友的联系,让他们互相鼓励,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将烹饪当作新的家庭活动,孩子不仅可以成为父母的好帮手,还可以学会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此外,可以增加居家的运动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孩子在自家小区空地上散散步。还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网络与同学合唱为疫区鼓劲、加油,通过绘画表达对抗击病毒的支持。

  边玉芳:首先,家长要让孩子有规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找回正常的生活节奏。其次,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坚持体育锻炼,适当的运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再其次,家长要给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娱乐、健身、劳动、休息各种活动穿插交替进行,特别要利用这次特别长的假期,让孩子做一些原来没有可能做的孩子又感兴趣的事情,如烹饪、做手工、绘画、阅读、养植物、学乐器等这些可以在家里做的事,不但让孩子的生活充满乐趣、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让家庭更温馨,增进亲子感情。最后,家长可以跟孩子讨论在抗疫过程中的感人故事,让孩子了解目前这种虽不自由但相对安全的生活是众多抗疫勇士负重前行得来的,当孩子理解了目前居家生活的意义,就能更好地安定自己的内心和情绪,同时也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怎样在疫情中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记者:在疫情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边玉芳:在新冠肺炎防疫这一特殊时期,孩子们的正常生活被打乱,精心策划的家庭旅行没有了,春节的各种聚会取消了,不能约上三五小伙伴一起玩乐,并且还要经常被逼着洗手、戴口罩,学校推迟了开学……这种长时间在疫情阴影下、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与外人隔绝的居家生活,确实会给人们带来紧张、恐慌的心理。而中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化的需求在增加,情绪有较多体验但控制能力不足的阶段,对于疫情的关注加之生活空间的缩小会让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人际交往和躯体方面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在认知上,可能因为过多摄入疫情相关新闻和真假难辩的消息而无法对疫情作出科学的判断,甚至会出现灾难化的想法;在情绪上,会出现无聊、烦躁、憋屈、消沉、抑郁、易怒、恐惧等各种不同的困扰;在行为上,会无所事事,懒于学习、不思读书或沉迷手机游戏网络电视;在人际交往上,会产生人际交往范围极窄(缺少同伴交往)、交往能力和欲望都下降、易与家人争吵等问题;在躯体化反应方面,可能会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疼痛问题、消化系统问题、饮食问题和睡眠问题,也可能因为对疫情的担忧出现过度关心自己的身体症状或出现反复洗手、消毒等行为。

  记者:由于各地延迟开学,只能通过网络对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和心理咨询,这对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哪些挑战?

  边玉芳:由于学生都在家里,一些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面对面的心理咨询都不能使用,这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许多挑战,但这不等于学校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可为。

  目前,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采用“科普工作和专业辅导相结合、个人辅导和家庭辅导相结合、各种服务平台和网络通信手段相结合”的思路和方式,通过电话、QQ、微信等网络手段提供在线心理辅导服务。学校可以为学生和家长编写疫情期间心理调适的在线读本,可以通过网络建立班级群或更小的学生群开展在线心理课堂。当然,还要为学生建立心理危机服务热线和平台,各地和学校可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级教育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的热线。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就有面向所有学生和成人的心理热线,各地和学校可以把电话提供给学生和家长,让他们随时拨打。当然,在提供心理服务的过程中,要遵守伦理,流程专业规范,避免对受助者的二次伤害。

  记者: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怎样应对?

  边玉芳: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要对一些重点人群进行重点关注:一是父母是确诊患者及在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的学生;二是身边有确诊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学生;三是疫情重点区域的学生;四是初三、高三即将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五是原来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或自身性格比较敏感、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学生。此外,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家庭不健全、没人照料或父母自身有不良心理的学生等等。

  第一,学校和老师要让学生在疫情期间留意自身的身心变化。要让学生知道,在疫情压力下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愤怒和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是人面对应激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不必过于敏感和紧张。第二,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蝴蝶拍”等或用运动、音乐、倾诉来转移注意力、增加积极体验。第三,让学生通过权威媒体了解防疫信息,防止由于过多的、虚假的信息带来的自我恐慌。第四,特别重要的是,要做好家校合作。在这个非常时期,学生和家长天天“宅”在一起,如果不能发挥家长的作用,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不可能的。

  缪建东:作为父母,要保持足够的冷静,时刻体察和疏解孩子的情绪。目前来看,孩子的焦虑恐慌是不少的,建议父母可以每天通过15到20分钟亲子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将情绪“说”出来,另外可以适当暴露自己的情绪以及告诉孩子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做一个情绪表达和疏解的榜样。父母还可以通过孩子的睡眠、饮食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如发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要及时求助专业帮助。

  怎样把握疫情防控中的教育契机?

  记者:平时由于父母忙,亲子共处时间少。而疫情防控中,亲子共处时间的增长,是不是也给增进亲子感情带来了契机?

  缪建东:是的,此次疫情,相当于给全社会踩了一个急刹车,居家隔离,使得每个人都停下了忙碌的脚步,那么何不趁此机会增进亲子之情,享受天伦之乐呢?亲子感情对中国家庭来说是重要的家庭教育要素,增进亲子感情是父母需要努力的重要方向。生活是家庭教育的源头活水,要安排好每天的生活,全家人共同打扫房间,共同烹饪美食,共同锻炼身体,共同开心游戏,用心生活就是构筑未来,就是播种教育。

  父母要做有心人,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回应他们的疑惑,身边的点点滴滴、发生的每一事件都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极好素材。家长还可以读一读学校规定的学生必读书目,与孩子分享一下读书心得,在这段时间,既保持对疫情的关注,又葆有对诗意的向往。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理想人格。

  记者:疫情防控涉及每一个人,疫情也给教育提供了许多鲜活的素材,怎样把疫情防控中出现的正能量转化为教育资源?

  缪建东:家长应利用疫情防控的契机开展科学教育、健康教育、社会教育、人生观教育、生活教育等,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科学和科学家的价值、什么样的人生最美、什么样的行为值得颂扬等等。中华民族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这次抗疫中无数医护人员为了抢救病人而争分夺秒、奋不顾身,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等,都是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极为生动的教材。此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角色扮演等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

  孙绵涛:危机、危险中也有契机,抗疫情本身就是教育。学校要结合这次疫情,对学生进行戴口罩、勤洗手的卫生习惯教育,进行按时吃饭、少吃零食、忌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教育,进行早睡早起不熬夜、少玩手机多运动的作息习惯教育,以及进行不信谣、不传谣、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这次全国抗疫情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重大的决策部署,看到了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所取得的成效,来自一线防疫抗疫的感人事迹,以及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和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这次疫情,还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保护野生动物,与大自然和睦共处是何等重要。学校要运用这些活生生的教育资源,及时利用微信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教育,进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教育,进行临危不惧、勇挑重担的英雄行为教育,以及进行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与行为教育等。

  怎样家校联动提高在线教育实效?

  记者:在没有面对面沟通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怎样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和学习状况?

  边玉芳:在这场疫情防控中,许多教师早早地回到工作岗位,每日统计每一个孩子的健康状况,收集孩子每天的体温及各种健康信息。如果能在关心孩子健康状况之外也收集一些孩子的情绪状况、每天的生活学习状况等信息,会有助于教师和学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可以通过一些线上的心理健康量表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通话、线上的学生作品如绘画、作文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校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家里是否具备网络条件和电脑等硬件设备,是否具备线上学习条件等,为师生沟通、“停课不停学”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记者:由于各地延迟开学,教师只能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授课,这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哪些挑战?

  孙绵涛:为有效控制当前的疫情,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延迟开学,并要求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教师通过网络来授课。这种全部以网络教学的形式,相对于以往学校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管理问题。根据目前看到的各地和一些学校的资料,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平台的搭建和分配问题,二是制定新的教学要求问题,三是组织教师资源及安排课程问题,四是试点运行和组织实施问题,五是保障措施问题。

  针对这些新的教学管理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武汉市中小学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开展在线教学实施方案中,从搭建空中课堂平台、分配下发平台账号,组织教学资源及制定教学要求、组织师资及安排课程、组织教师培训,试点运行、正式实施、课前准备,运行保障、授课师资保障、资源保障和技术服务保障等几个方面制定具体措施来加以解决。

  记者:为确保“停课不停学”,学生在家在线学习,家长应怎样配合?

  缪建东:在线学习的重要作用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家长应利用在线学习的形式,点燃孩子自主学习的热情,帮助孩子认识在线学习的目的、任务、内容,帮助孩子准备在线学习必备的物质条件,如设备、器材、家庭场所,营造在线学习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体会在线学习的乐趣,引导孩子自主获取在线学习的优秀资源,引导孩子以自己的节奏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段特殊时期,孩子的自学能力提升了,这一收获也许会超出在校学习的效果。

  但是也要注意,过长时间的在线学习会损伤孩子的视力,过度的多媒体也会使孩子的注意力分散,每天在线学习的时间最好控制在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