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魅力  美食

南宁:有水成邕市井之井

南宁:有水成邕市井之井

  因为有了邕州泉井,才有了宋朝邕州知州冯伸己“治舍有井,日汲自供,终更无恙”的历史记载,成邕州市井佳话,流芳百世。

  因为有了邕州泉井,邕州才“所居之地,民心向善,天下慕名,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历代郡、州、路、府治所与县治均在南宁市区。

  古代邕州,“背枕泰青,溪流分派,江水朝宗,舳舻相望”,为邕州泉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宋史》卷《冯拯传》载:“天圣中,改桂、宜、融、柳、象沿边长马都监,遂专溪峒事,以礼宾使复知宜州,代还,道改供备库使,知邕州。治舍有井,相传不敢饮,饮辄死。伸己日汲自供,终更无恙。旁城数里,有金花木要,土言花开即瘴起,人不敢近。伸己故以花盛时,酣燕其下,亦复无害。”冯伸己为冯拯之子,河南人,为宋代名门之后。曾任邕州知州,“治舍有井”,但当时居民“相传不敢饮,饮辄死”,伸己却不信邪,“日汲自供,终更无恙”。可惜,史书对“治水有井”之地并未作记载,又给我们留下一大谜团。历史就是如此,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何谓“市井”?“市井”即“市廛”,是指商肆集中的地方。《管子·小匡》曰:“处商必就市井。”邕州自古有名井。“距河较远,居民汲水诸觉不便,用之则万不能缺。”于是便凿井汲水,盥洗饮用。汨汨清泉,日夜泉涌,润泽邕城,老南宁对井情有独钟。

  南宁的古泉井,有历史记载的有104个。近现代市区流传较广的有葛麻岭村的木井、安宁街的沉香井、沙井头的沙井以及公园路街心的双孖井。

  木井,在葛麻岭村。井水清冽甘甜,终年不涸,天旱水亦满井,奇特的是此井的水挑回家中,久贮,不生虫,不变味,清冽甘甜。每年“七巧节”后第二天早晨,市井妇女挑木井水回家存放,用以煎药,称为“七水”。

  沙井,旧称沙井街,沙井头。沙井头有一口井,叫沙井。渐形成了一条街,这就是沙井头,也叫沙井街。

  据《广西历史知识》记载,十多亿年前,广西是一片海洋,到中元古代末,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导致该地区陆地隆起下沉。约4亿年前,广西发生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称“广西运动”,除钦州、玉林外,广大地区地壳上升,海水退去,这在广西地质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宁发现的主要断层有12条,其中最重要的是西乡塘———绿流坡大断层。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活动强烈,使其北盘上升成为高峰岭山脉,南盘下降使第三系断陷,构成南宁向斜盆地,从而形成南宁自然地貌的基本格局。

  南宁地貌特点是以邕江广大河谷为中心的盆地形态。盆地向东开口,南、北、西三面均为山地丘陵围绕。北为高峰岭低山,南有土坡高丘陵,西有凤凰山,形成西起凤凰山,东至青秀山的长形河谷盆地地貌,其中平原是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分布于左、右江下游汇合处和郁江两岸。

  《壮族稻作农业史》记载:广西的左江、右江、邕江流域(包括南宁、百色两地区的大部分县市),这是一个自然地理环境特殊的区域,也是充满许多至今仍难以解开的历史文化之谜的区域。

  整个流域从西北向东南呈长槽形,右江像一条巨龙自云贵高原经长槽中部奔腾而下,到南宁与源于云贵高原余脉的十万大山、大青山的左江汇合,进入邕江,然后折向东方,蜿蜒而去。长槽的东北部为海拔千米以上的青龙山、都阳山、大明山,长槽西南部相向平列着气势雄伟的六韶山、大青山、公母山,长槽南部的十万大山和四方岭从北部湾畔突然隆起,挡住了长槽通向大海的通道,迫使邕江折向东流,长槽的北部横挡海拔2000米的金钟山,在金钟山和六韶山之间,留下一个向西通往云南南部及中南半岛的大口,而长槽东南角郁江两侧的六万大山、大容山和镇龙山、莲花山之间,则形成一个东向的开口。西大明山独立于流域的中南部,把流域大致划分为右江盆地和南宁盆地。

  在这片三江流域,居位着1000多万人口,70%是壮族,这一流域是壮侗语系民族发源地之一,也是稻作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据《广西通志》水利志记载:广西境内以泉水形式,出露地表的地下水十分普遍。据统计,目前广西共有泉736处,其中温泉45处。岩溶水不仅形成规模宏大的地下河,还以泉水形式出露地面。

  广西目前已发现流量在10升每秒以上的岩溶大泉有736处,总排泄流量52.39立方米每秒,有50%的岩溶大泉出露于纯石灰岩分布区,40%出露于白云岩分布区,10%出露于不纯石灰岩分布区。

  到目前为止,广西发现温泉45处,绝大多数为上升泉,其中出露于岩浆岩分布区的有16处,泥盆系至碳系碳酸盐岩区7处,震且系至二叠系碎屑岩或硅质岩区14处,白垩系至第三系地层8处。泉水流量0.6—6.0升每秒者居多。

  《广西水利史》记载,岩溶地区在广西分布很广,占广面积的40%,为全国之冠。而且发育比较充分,加上广西地形变化显著,因此岩溶水比较丰富,许多地下水涌出地表成为泉。

  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凿井、围泉、引泉的有利条件。因此,广西先民大量利用井泉进行灌溉,据谢启昆《广西通志》记载,隆安的布派灵泉等,灌溉数百至数千亩土地。

  广西地下水特别适于酿酒和泡茶,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桂平的乳泉,久负盛名。永淳县的古辣泉,酿酒甚佳,历史上有“古辣觞客辞”的诗句。“横县六嘉井,在城东南四十里百合圩,阔二尺,深三尺,水自泥沙中喷出,色清冽,味隽永,酿酒尤佳,珍为酒泉。”泉井之处多为该地“八景”之一。

  陆川温泉便是。靖西鹅泉亦然,因泉中有鱼跳激浪,故有“鹅泉跃鲤三层浪”的美誉。嘉庆六年,邕州名人曾德纯写下《咏鹅泉》:“涓涓流泉屋一间,书声遥傍出区寰。风回远树云常护,日落孤村门自关。花影入帘从上下,燕泥落缄任飞还。可能绝客频勾引,赖得林深路几弯。”邕州青秀山董泉更是闻名遐迩,董传策等著名诗人留下了大量咏泉传世之作。

  明朝曹学铨《广西名胜志》和林富、黄佐的《广西通志》都详尽记载了广西的著名泉水,明嘉靖年间方瑜的《南宁府志》也记载了南宁的泉水,清代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也有记载。

  由于利用泉水灌溉农田,关系人们的生活命脉,明人徐浦作《咏董泉》:“石隙鸣泉泻,秋深玉髓流。精灵涵太始,澄澈浚源头。出涧施千顷,余波沃九州。生民望龙雨,早晚此中求。”作者把泉水喻为玉髓,认为是神仙新涵蓄而成的天地间的元素,评价是极高的了。

  宣化县,外控广源,内接溪峒,前樽铜柱,想文渊昔日雄风,北锁昆仑,见武襄当年伟伐,背枕泰青,溪流分派,江水朝宗,商贾辐辏,舳舻相望。

  自禹贡分州,以山川定位界,后世志地理者因之。夹漈郑民曰,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兖州可移,洛河之兖州不可移;梁山可迁,华阳之黑水不可迁。故禹贡为万世不可易之书。谅哉言乎。我县自汉晋以来,疆界屡经分并,城郭遞有迁移。然而南瞻五象,北顾昆仑,西溯合江,东回邕水。其形势,其险阨,今犹昔也。百世下考求故绩,而近郊以内,百里以外,土食旧德,农服先畴,犹见先民之遗泽焉。况地近热带,物产丰盈,务本力农,自饶给足,户口蕃息,比户可封,蒸蒸正未艾也。

  南宁古籍载:“邕溪,出县北高峰岭东南麓,东南流,经马退山,至亘井二塘,名茆桥江,挟沙江水,南流至白石咀,又挟南湖水,曲折西南流。经马驰坪,至通济崩桥,入竹簰冲,注于郁。”《古今图书集成》载:“邕溪,在宣化县北十里,流经四方岭、马退山,夹古邕前,流入大流”。

  《郡县图志》载:“邕州,汉郁林郡领市县地也。晋于此置晋兴郡,武德四年,于此置南晋州,贞观六年,改为邕州,因州南邕溪水为名,宣化县郭下郁江水,经县南,去县二十步。”《元丰九域志》载:“宣化有邕水,邕水流经马退山,夹古邕州前,入大江。

  韵书邕字从川从邑,以四方俱水也。”《说文解字》载:“邕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从川从邕,读若雝。”县之水,以郁江为经,而其上源为左右两江。

  据南宁古籍记载:郁江,邕州宣化县,有郁江水,经县南,去县二十步。宣化郁林江,古骆越水也。宣化郁水,自蛮境七源州流出,郁江在府西,源从左右江入郁水,流百里,入府城三百四十里,流入峦、横、贵、龙、梧、封、康、端、广等一十八州,入于南海。

  宣化有郁水,宣化大江,即古郁水也,在南宁古城西南,左右二江合流,宣化城西南有大江,即郁江,下流为浔州之左江,大江在府城西南,即郁江也,有左右二江流入焉。两江俱东北流,至合江镇,合为一江,又东至府城,合于郁江,经府南,亦谓之大江,东经浔州府城,会于右江,志云,左江一名南江,以在广西南境也;一名郁江,以旧为郁林即也。南宁故属左江,然当郡亦自有左右两江之号,郁江亦曰左江,又曰南江,上源有二,曰西洋江,曰丽江。至南宁府,合江镇,合而为郁江,郁江自合江镇东南流,至仙降山北麓,折而北,又东南,经南宁府城,又东北经道人山南麓;又东北至永淳县,经横州贵县,至浔州府治,桂平县,然黔江自西来会,总曰浔江。

  《徐霞客游记》记载:“南宁城,北狭西阔,北乃望仙坡来龙,西乃濒江处也。”《徐霞客游记》是如此记载古代南宁水系的:“有大溪自北而南,其流汤汤,入自南宁境,尚无比也。盖关山南北水虽分流,犹南下郁江。于是溯其流,北行山夹间,其山屡开屡合。又十四里,得百家之聚,日长山驿。聚落在溪之西,其北有两溪来会,一自西北,一自东北,二水会合,其北夹而成冈,有墟舍在其上,甚盛。乃渡西北来之溪,陟桥登墟,循东北来溪之右溯之行。又十里,溪水自东北盘坞中来,路由北麓而上,得数家之聚,曰里段墟。乃邕、柳界牌岭之南麓也。其去界牌尚十里,此地犹属宣化。盖邕、柳之水,以界牌岭而分,北下者由思笼西转武缘高峰岭西入右江,南下者入郁江。”

  古代,南宁有众多的濠塘,正是这些濠塘,起了涵养水源、调节水分的重要作用,为邕州泉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泉。

  邕州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合理地利用和完善了邕城水系,使邕州泉井能为先民提供源源不绝的水源,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和才能。

  据南宁古籍记载:城内总水沟,自宋皇祐间建城以来,皆自庆祝宫后城根下流出烟花门,折而东南,出轮黄大塘畔,又折而东北,出大坡岭脚下,经清水湾,过葛麻岭村前,至东门圩,经长堽村前,折而东,至埌边村,入白石咀,合茆江沙江二水,又折而南,十里,至竹排冲入河。水流迂缓,每当夏秋间,雨泽过量时,城内东北一带街道,皆被积水所浸,有近至旬日未退者。清乾隆时,邑绅潘德周,乃集邑中绅富,捐资改掘。自口宫至奎星阁,下锅底塘,经护国寺背,出九成桥,至观音阁城根,下穿城基,作地道,以达外。名曰阴沟口,通城之水,改自此流出,绕东南壕城隍,南流至水口街入河。于是城中淤蓄,乃得畅泄。百年来,咸以为便。六年,城中绅富,惑形家言,以水道流出,大为迅急,不利富人,复改外之水道,依旧电故道输塘角,出东门圩,今因之。八年,有容县人苏监主市政,复于口宫外壁池,至观音阁等处,别以石砖作一圆形坚固之暗沟,日久阻塞,难以疏濬,而城中积水又如故矣。

  井的出现,冲破自然的局限,为文明发展争得一块自由的空间,各式各样的井,以其各具特色的外观,清冽甘甜的泉水,造福苍生。由井而延伸出来的神话传说,为世人生活增添了驰骋想象的空间,作为人生社会另一种源泉的井文化,则世代供人汲取,流淌成风俗,演化成哲思,浇灌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高濂《遵生八笺》载:“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不厚则薄,不奇则蠢,不清则浊,不幽则喧,必无用矣。”张源《茶录》载:“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厚,流动者良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山削者而泉寡,山秀者而有神。真源无味,真水无香,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

  古人品泉品茗,品味人生,“不厚则薄,不奇则蠢,不清则浊,不幽则喧,必无用矣”,可谓一语中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南宁盆地地形地貌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