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杂谈

我和任羊成宣讲红旗渠精神

  郭新林

  最近,翻看过去拍照的一些有意义的老照片。把2004年,我和任羊成、郭秋英,在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红旗渠精神报告时的照片翻见了。引起了我对这场报告的回忆。

  2004年6月5日,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了让干警们“学习红旗渠精神,做人民的好法官”。特邀林州去人,给他们宣传红旗渠精神,我和任羊成、郭秋英,受领导委托,奉命前往。这次报告,距现在虽已十六七年了,因场面庄重,反响强烈,效果良好,只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趁这几位老同志还健在,我们把它回忆整理出来,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

  按院领导的安排,主持人介绍后,第一个是任羊成讲,他把当年在悬崖峭壁上,腰系绳索,登空除险,讲得有声有色。接着是郭秋英,她把如何领导铁姑娘突击队,抡锤打钎,开山劈石,装药点炮,女的赛过子男子汉,真正顶起半边天,讲的也很生动。他们的讲解,激起了干警们的阵阵掌声。

  最后,我把《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加快林州发展步伐》为题。归纳了三个问题,作了系统的讲解。

  一、红旗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什么是红旗渠精神?简单的概括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它的发展过程是修建红旗渠、十万大军出太行,发展县办工业、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三部曲。60年代修建了红旗渠有了水,解决了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十万大军出太行,有了钱,解决了温饱问题;发展县办工业、乡镇企业,由农业县向工业县迈进,解决致富奔小康问题。这三部曲,也可称之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三个阶段。

  讲林州的发展,必然要谈到林县的过去。从历史上看,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年年有灾害,十种九不收,所以称之为四穷:山穷、地穷、水穷、人穷。从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500多年间,林县曾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县志》上有这么一段记载: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不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悬斧待炊,人相食者就有5次。

  由于干旱,吃水十分困难,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7个村没水吃,最远的跑20多里取水吃。所以当时总结的林县人民有“六愁”:一愁没水吃,二愁没粮食,三愁没衣穿,四愁没烧烟,五愁没媳妇,六愁过荒年。不少人被逼逃荒上了山。

  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杨贵同志是1954年调林县任县委书记的,他走遍林县的山山水水,村村庄庄搞调查研究,看到林县的致命点就是缺水。于是就领导群众治山治水,他说:“只要山区有3水,也和平地一样美。”他提出治水的方针:把天上水蓄起来,地下水挖出来,外地水引进来。共打出旱井22259眼,挖旱池2203个,挖山泉458处。这些水利建设当时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没有解决了林县缺水的根本问题。后来县委研究,决定“引漳入林”。这一工程从1960年2月开始,到1969年7月完工,整整干了十个年头,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7座渡槽,打通了211个隧洞,修成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形成了现在宝贵的红旗渠精神。它成为林州的传家宝,代代相传,永久继承。

  二、红旗渠精神在林州人身上的体现

  红旗渠精神的形成,给林州人民干事创业鼓了劲,壮了胆,提供了经验。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也可称作六种精神:

  (一)敢想敢干的开拓精神。修建红旗渠就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仅从红旗渠的几大重点工程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修渠的首战是漳河筑坝截流。这一工程是任村镇500名精壮劳力干的,坝是先从两边向中间修的,当丢下10米宽的时候,河水被挤得奔腾咆哮,投入的沙袋、石头,都被河水冲跑,就是一二百公斤重的大石头,也被冲得无影无踪,截流成了大难题。经过群策群力,决定用人墙堵水的办法。于是40名精壮民工,脱衣下水,跳入急流,他们手拉手,肩并肩,排成了道道人墙,使急流打起了回旋,狂暴的气焰霎时大减,负责垒砌的民工们,手疾眼快抬石头,背沙袋,在人墙下游,垒起块块巨石,贴上一个个沙袋,终于使截流成功。再就是修筑空心坝,这项工程是姚村、东姚修的,难就难在渠水必须和河水交叉进行。民工们大胆设想,设计出了一个空心坝,坝体成弓形,坝腹双孔涵洞。可以弓上走河水,弓腹走渠水。有的说没见过书上有这种设计法,民工们说,我们搞成后把它写到书上不就有了吗?这一工程一直运行良好。还有青年洞、桃园三用桥等,大难工程,都是敢想敢干干出来的。

  (二)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宁愿苦战”,不愿苦熬。”这是林县人民的共同心声。东姚镇石大沟村,能开通愚公洞,就是这一典范。石大沟是一个深山村,全村300口人,90个劳力,由于山高坡陡,交通十分闭塞。村上1957年买了一辆汽马车,20年没有回过村庄,为了改变这一恶劣条件,经过8年鏖战,戳透了阎王岭,凿通了670米长的“愚公洞”。使汽车开到了村庄。当时交通部副部长潘淇来到林县,看了这一工程很受感动,他说:“工程完成后,我要亲自来为他们剪彩。竣工通车典礼那天,他特意从北京赶来,为他们剪了彩。修洞开始,有的小姑娘发誓:“立大志,下决心,洞不修成不结婚。”开始修洞时有的小姑娘才十六七岁,修成洞已到了二十六七岁,才去办她的结婚手续。现在,全市500多个行政村,村村通汽车,石板岩的大垴村,280口人,居住在海拔1700米的山顶上,他们苦战十年,修通了长达20公里的公路,使汽车开到了山顶上。由此,大家得出一个结论:要变就得干,干是变的前提,变是干的结果。

  (三)不图名的认真精神。来过林县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林县人不论搞水利,修公路,盖房子,不搞则不搞,一旦搞起来,就非常认真。林县工队为什么在外地出名,就是办事认真的结果,都说林县工队有三个特点:①造价低,②质量好,③工期能保证。前几年太原迎泽大街,要搞一个地下工程,当时正处春节期间,要求条件高:第一工期必须20天完成;第二只能黑夜施工,白天必须清除路障,保证通车;第三地下建筑物多,不能损坏。因为时间紧,施工难度大,又是春节,市建委先后找了四个国家建筑队,无一承揽,最后,林县的工队把这个任务接下了,大家放弃了在家过春节,组织了300多名,精兵强将,白天休息夜间干,克服了各种困难,只用了12天时间,就安安全全,按质按量提前完成了任务。一炮打响,山西人对林县人刮目相看,在《山西日报》特意作了报道。这一下,林县工队在山西打开了局面,近几年每年都有三四万人在太原做工,成为林州的一大劳务市场。再就是林州在外的优质工程多,仅从去年158项工程中,优质中就达到了42.6%。也正是毛主席所说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林州人就是按照这个而行的。

  (四)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推车歌》里就有这么几句:“林县人生性强,后边来的要往前边放……”这充分说明林州人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这种意识对林州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林州现在有两个乡镇企业先进村,一个是史家河,一个是定角,是姚村镇的两个毗邻村。都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搞乡镇企业,史家河支书王发水,定角支书李广元,都有一股干劲,互不服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一吻定情恶作剧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