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文化

学习经典:借经典读懂时政

学习经典:借经典读懂时政

  学习经典公众号由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主办,自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用国学经典解读时政。学习经典为何会选择这样的内容定位?又如何将国学经典和时政新闻巧妙结合?日前,中国网信网记者采访了其主创团队负责人。

  学习经典:我们注意到习总高度重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外交场合做演讲经常会引经据典,这对于做传统文化传播工作的人而言是莫大的欣喜,我们有责任引导大家关注和学习,看向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为了坚定文化自信,为了满足将国学和时政相结合的阅读需求,于是就创建了学习经典。

  学习经典:学习经典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来解读时政新闻,立足点主要是跟习总学习文化经典,聚焦习总的重要讲话和活动中所涉及的文化元素,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文化和哲思类的内容更需要深度阅读,需要读者有一定知识积累,从传播角度而言相对小众。所以学习经典并不追求夺人眼球的内容爆点和文章阅读量的爆增,而是追求经典。学习经典希望做禁得起考验的内容,即便在若干年后回看,仍然具有含金量。拿图书出版中的“畅销书”和“常销书”做比喻,学习经典就像常销书,销量虽不会暴增,但可以永远销售下去。我们希望这个公众号传达的内容本身就是经典的,这也是“学习经典”名字的由来。

  学习经典:学习经典有一个原则,就是基本上只发原创。需要撰稿人同时具备至少两方面的能力:拥有国学和时政相关知识储备并能将二者紧密结合的能力、了解并适应网络传播规律的能力。但这样的人才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目前原创稿件的撰写工作还都是由学习经典团队内部人员在承担,同时也在招募相关人才。

  学习经典:真正的国学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讲究“经世致用”和“学以致用”。“文化”不仅仅是名词,更应该被当做动词来看,文以化人,有“化”的作用。现代社会不缺“文”,但是缺“化”。学习经典正在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应用联系在一起,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架通在一起。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里面有太多智慧的闪光点,虽然时代变了,表现形式变了,但很多问题的内核是不变的。向古人找答案、寻借鉴,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学习经典: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释读方法更是丰富多样。有句话叫“诗无达诂”,表示对文化和经典的解读并不存在绝对准确和无争议的状态。但是学习经典选取的内容和作出的解释,起码要能站得住脚,不能有硬伤。

  我们提出的“科普国学 文化健康”十条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学有本源言不妄发”,在撰写学习经典的文章时,团队通常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文章所引用的观点进行求证,努力确保内容的准确性。此外还要做到“不带学究气”和“不染江湖气”,前者是说深入浅出,将艰深晦涩的内容转换成读者容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后者是说要绝对摒弃国学江湖派惯常使用的望文生义和迎合恶趣味的做法。归根结底,内容的准确是第一位,第二位的才是精彩。

  时效性强的文章。不论是联系当下发生的事,还是联系某个时期的事,时效性强的内容更受读者欢迎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规律。比如学习经典在2月29日推出的《献给你四年一度的二月二十九》,把含有这个日期的诗词进行汇总,文章获得了较高阅读量。

  盘点类的文章。读者会认为这样的文章具有收藏的价值,清晰的分类和梳理还能辅助记忆,像《习大大2015年引经据典大盘点》《这些年,习主席为我们手植的绿色》《扎克伯格来中国了!盘点他与习大大的故事》等,都很受读者欢迎。

  实用性强的文章。学习经典“国学正能量小故事”系列就是典型的实用文。在古典故事里找一个跟从政和公务员相关的小故事,舍去古文里的铺垫,去粗取精,编辑成短小精悍的文章,三分钟就能抓到重点,大家看完之后可以直接用到讲话或者材料写作中,非常实用。(郭子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应该用什么动词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