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文化

郝立新:以文化人立德立心

郝立新:以文化人立德立心

  “學好哲學,終身受用。”體味哲學之道,傳承哲人之志,非一日之功。自與哲學結緣,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郝立新便相隨相守,與思想為伴,以哲學為業。

  從教近40年來,郝立新愈加感到,喧囂浮躁的世界需要安靜的靈魂和深邃的思想。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思想上的基本建設”,更是練就“會當擊水三千裡”般篤定與自信的“看家本領”。

  1975年夏天,貴州大山深處的苗族山寨,15歲的郝立新和同行的伙伴一起,上山下鄉,務茲稼穡。物質生活匱乏的那個年代,幾本泛黃的小書成為郝立新的忠實陪伴:一本《哲學小辭典》被他翻了十幾遍﹔一套富有深邃哲理、大眾風格的《毛澤東著作選集》更是手中摯愛。辛勤勞動的罅隙中,哲學的情愫在心底生根發芽。

  轉瞬兩年過去,作為一名民辦教師,郝立新幸運地考取了貴州大學哲學系。“當時的文科專業並不多,我在中文和哲學兩個專業裡,把哲學填報為第一志願。”談及選擇初衷,郝立新總覺得,“哲學是思想者的事業,更是行動者的頭腦”。

  日子雖然清苦,但對知識的渴望卻愈加強烈。大學四年光景裡,郝立新醉心於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知識的海洋裡奮力遨游。與系裡三位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的老師的交流學習,讓他萌生了考取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的想法。

  得益於對《資本論》的深入學習,郝立新對馬克思的經濟學、哲學思想體悟日漸深入,順著這條思路,他撰文論述《資本論》中的辯証法、認識論與邏輯三者何以實現統一。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在考取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發展所碩士研究生的過程中,這篇本科畢業論文得到了時任代理所長靳輝明教授的好評。更沒有想到的是,經過努力,他順利成為我國著名哲學家陳先達先生的首批碩士,繼而拜入門下,成為首位博士。

  立身應以立學為先,立學要以讀書為本。對此,陳先達教授提出建議:“專業外的書籍要雜,經典著作要精。”自此,每年開學伊始,郝立新都會給自己開出長長的書單,督促自己讀書思考。

  “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研習哲學史,對我來說,是一次重要飛躍。”承蒙陳先達先生諄諄教導和耳提面命,郝立新有如中流擊水,在哲學史的長河中汲取豐厚滋養。

  “陳老師用自己獨特的哲學視角解讀馬克思早期思想,比如為我們系統講授《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早期哲學思想的演進,引領我們在科學的方法指導下走向社會歷史的深處。”

  回憶起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研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感觸,郝立新感言,“最大的收獲是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門思想歷史來學,至今仍受益匪淺。”這是因為,“離開了歷史,理論就會成為無根的、空洞的東西﹔離開了理論,歷史就會成為無魂的、僵死的東西。”

  在郝立新看來,史與論的有機結合既是學習之道,也是研究之道。從一定意義上說,歷史是流動的理論,為理論研究提供論據或支撐﹔理論是歷史的結晶,為歷史研究提供方或研究范式。

  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主義失敗、馬克思主義破產”的論調不絕於耳。美國的弗朗西斯·福山在其《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一書中,以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垮台來証明“馬克思主義已死亡,共產主義已死亡”。

  1995年,受英國文化委員會資助,郝立新被國家教委公派到英國從事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當他來到馬克思生活和工作長達30多年的倫敦時,心頭的這一問題便找到了答案——馬克思主義並沒有塵封於西方的歷史博物館,而是始終活躍在廣闊的社會舞台上。

  “馬克思主義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日益顯示出強烈的現實性。”次年7月,“96倫敦馬克思主義大會”開幕式上,著名理論家、英國社會主義工人黨領導人托尼·克利夫在《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演講中振臂高呼:“馬克思主義是代表被壓迫者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指導工人運動的正確理論。”

  作為大會的親歷者,郝立新目睹了與會者學習、傳播和研討馬克思主義的盛況,切身感受到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社會的強大生命力。“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當代西方具有如此強烈的現實性,其內在根據在於它的科學性、階級性和實踐性。”

  20年后,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在中國召開。郝立新發現,令來自五大洲20余個國家50多位外國學者深感興趣的是:今天,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獲得了不僅是理論層面更是實踐層面的成功﹔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繼續貫穿於各項改革之中,並隨之不斷創新發展。

  顯然,歷史並沒有終結於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中國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機。如何認識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就像“奔馳車翻車撞牆”,這“不是車子不好,而是駕車員的問題”。在他看來,社會主義制度本身沒有錯,而是“有些國家領導人沒有把馬列主義同本國實際結合好”。

  郝立新認為,哲學的表達可以抽象古奧,但哲學的訴求卻是具體、現實的。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於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於積極“改變世界”。“它不是書齋裡的產物,更不是僅供學者消遣的學術,而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

  面向新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應保持清醒和自覺。郝立新強調,“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的同時,對社會實踐的發展作出新概括,對時代提出的新問題作出科學解答。”

  2016年6月28日,新疆克拉瑪依。“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第42場活動正在進行。講台上,郝立新以“走出誠信的危機”為題,對誠信的理念與實踐進行解讀,提出了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的現實路徑。

  時間回到2005年,郝立新挂職雲南省教育廳。三年任期結束后,懷著對教學研究工作的眷戀和不舍,他踏上返京列車,重返學校教書育人。

  彼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踐正如火如荼。郝立新發現,文化同其他社會現象一樣,具有一定價值屬性——既表現在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內容,也表現在一定價值目標對文化的引領作用上。正因如此,必須明確並堅持正確的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把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作為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郝立新提出,要從文化視角來看待價值觀,在深入掌握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國文化文明和世界文化文明的前提下,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文化觀,抓住核心價值觀的特點,深化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明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立足當代中國闡發核心價值觀的本質。

  如何引領當代青年大學生科學認識當代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增強文化自信?他強調,文化自覺首先是方的自覺,要從文化的實踐基礎、文化的核心內容以及文化的表現形態或表現形式三個維度理解把握文化。

  精神強,則國家強。郝立新堅持,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弄清時代問題:認清“新三態”,即經濟新常態、新生態、文化新樣態﹔看到“全球三大共識”,即生態危機、放任資本主義的后果、經濟全球化引發的社會危機。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確立文化自覺觀念正逐步成為國人的共識。“一般來說,哲學是文化的核心和基礎部分,哲學的發展對於文化建設乃至整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程中,郝立新提出,文化的自覺要先做到哲學的自覺——哲學的自覺是文化自覺的前提,進而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條件。

  自2013年由哲學院調至馬克思主義學院並出任院長,做好青年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便被郝立新時刻裝進了心裡。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思想理論課教學必須考慮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必須考慮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維度與理論維度。”在學院教師集體備課會上,他如是強調。

  在郝立新看來,“要做馬克思主義的‘傳燈使者’,照亮青年學子前行的路。”而欲傳道者,須先明道、信道。教師須在首先保証講授理論科學、正確、完備的基礎上,把理論講出底氣、講出力量。

  更為重要的是,奮戰在培養合格人才的教學基地和引領社會進步的思想陣地上,教師“更要‘捧著一顆心來’,讓思想理論課‘活起來’,既可信,更可愛。”郝立新主張,要把歷史故事、生活案例、模范事跡等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集系統講授、專題教學、實踐教學“三位”於一體,研究型和互動型教學模式“兩翼”齊飛的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業已成熟,一大批校內外名家名師全參與、課內課外全覆蓋、線上線下全互動的立體式思想教育教學體系就此鋪開。

  去年,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高校思想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獲得北京高校高精尖創新計劃認証。目前,中心已明確了目標平台、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建設方案。

  姓馬容易,信馬不易。談起恩師,郝立新始終以學高身正的陳先達先生為仿效思齊的榜樣:“課堂上他教書育人、春風化雨,生活中他勤於思考、寬容溫潤,以堅韌和執著傳遞著不渝的信仰,用智慧與情感鐫刻著思想的年輪。”

  2016年10月,馬克思主義學院迎來建院20周年慶典。郝立新感慨,“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光榮艱巨,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使命神聖。”回望來時路,他深深感到:“研究哲學要耐得住寂寞。隻要與時代同行、與生活為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和魅力就會永駐。”

  郝立新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兼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哲學專業)副主任,中央“馬工程”重點教材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記者 張勝)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ENGLISH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証書(京)-非經營性-2016-0098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0]5494-1075號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258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008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为文化所化之人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