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文化

《百问百答说范蠡》86:范蠡和子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幻世录2窗口化

近日有关于幻世录2窗口化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幻世录2窗口化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幻世录2窗口化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幻世录2窗口化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幻世录2窗口化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弘扬范蠡文化,“文化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决定开设“蠡学研究”专栏,把最好的范蠡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范蠡(约前520年-前446年),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他事越二十余年,助勾践兴越灭吴。功成之后,辞官经商,成为亿万富翁,民间尊其为财神、商圣。他三散千金,资助穷人,又是中华慈善鼻祖。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几近完人。

南阳籍在京文化学者夏廷献先生,自1992年开始研究范蠡,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系列文章。1994年7月在《新剧本》发表六幕历史剧本《商圣范蠡》,是把范蠡冠以“商圣“头衔的第一人。

《百问百答说范蠡》是夏先生1992至2018年研究成果的汇集。该书分条析理,旁征博引,古为今用,对我们全面了解范蠡文化大有裨益。征得先生同意,本号“蠡学研究”专栏近期将连载该书,以飨读者。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86 ——

范蠡和子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共记载了十七个人的经商活动,范蠡排名第一,子贡排名第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对子贡着墨也最多。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眼中,范蠡和子贡都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人物。笔者把二人做个比较,看看这两个同时代人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似乎还不是多余的。

先说相同之处。

第一,同龄人

范蠡大约生于公元前520年,卒于公元前447年左右。子贡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祥。两人都比孔子小31岁。两个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竟是同龄人,很有点意思。

第二,流动人

范蠡先是从老家楚国宛邑流动到越国、吴国,后又流动到鲁国、齐国,在陶地落脚后,足迹遍布曹、宋、晋、卫、郑、燕、北狄等国,还有人说他到过秦国、楚国、南蛮等。

子贡,名赐,姓端木,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他先是从老家卫国跑到鲁国,跟着孔子读书,在曹、鲁两国之间经商,又在鲁、卫两国当相国,后游走于中原各国,受到各诸侯王礼遇。曾游说齐、吴、越等国,促使越助吴伐齐救鲁。在游说越国时,和范蠡见过面——彼此都很佩服对方的才智。

范蠡和子贡,一生基本上是在迁徙流动中施展才华的。民谚讲,人挪活,树挪死,是很有道理的。从两人作为“流动人口”被所到之国重用这一点看,春秋时期诸侯国的人事制度还是“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处”的。从另一方面说,流动人口中也确实有人才。这一点,对人口大流动的今日社会是有启示的。

第三,善辩人

范蠡先是说服文种一起赴越,到达越国之后,在越国和越王勾践生死攸关的每个关口,在实施兴越灭吴战略决策的每个环节,他都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说出见解,使勾践按照他正确的设想走,从而实现了他自己的伟大抱负。范蠡的雄辩才能在其他问题中,已有所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学院”所设四科之一“言语科”的尖子生(其他三科为:德行、政事、文学),连孔子也自叹不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论衡•书解》载:“或问于孔子曰:‘子贡何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史载,子贡是孔子最好的代言人,孔子学说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子贡宣传给社会大众的。社会上凡有人怀疑、贬低、毁谤孔子本人和学说时,子贡都能挺身而出,予以有力反驳。把孔子称作“圣人”比作“日月”,认为任何人不能超过孔子,自子贡始。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货殖列传》)。

春秋时代,是“百家争鸣”时代,所谓“争鸣”,就是“辩才”展示,那个时代,可以说是“辩才济济”,范蠡和子贡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也才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第四,大官人

范蠡曾在越国当到相国、上将军。子贡在鲁、卫两国当过相国——任职时间不详。

他俩能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人,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的。

范蠡才智,其他答问中已作过介绍,这里打住。重点说一下子贡。子贡是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和出类拔萃的外交家,其才能受到孔子重视,称其为“瑚琏之器(祭神之重要器皿)”。当孔子得知齐国要伐鲁时,认为只有子贡才能解救鲁国危难。子贡受命,先到齐,说服了田常,使之放弃伐鲁而伐吴。子贡又到吴,说服吴救鲁伐齐。但吴王怕伐齐时越国在背后攻吴。子贡又到越国,说服越国军队随吴伐齐。之后,子贡又到晋国说明吴国战胜齐国后必然加兵于晋,让晋国必须作好战争准备。后来,吴国出兵伐齐,大败齐军。晋国又出兵大败吴军。之后,越王趁吴军北伐,从背后伐吴,终于把吴国灭掉,北上争霸。史料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的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第五,大商人

范蠡是“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治产积居”的大商人,“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的“巨万”富翁。后代“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善于经商,曾经在曹、鲁两国之间跑买卖——用卖贵买贱的方法搞进出口贸易,富致千金。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首富。历史上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

再说不同之处。

第一,流动目的不同

范蠡是为了“求职”施展抱负。之后,不管做官还是经商,都是为了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子贡是为了“求知”——向孔子学习。民间有一个说法,子贡早年不务正业,在老家犯事后逃到当时的鲁国,跟着孔子学习后才变好,“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故就出自子贡改过自新的故事。子贡到鲁国之后的岁月,没有固定职业,说不清楚他为什么而奋斗。

第二,流动经历不同

范蠡的经历比较清晰,楚国成长、越国为相,齐国经商。

子贡出身卫国,之后在鲁、曹、卫、晋、楚等中原各国以及东南沿海的吴、越等国来回奔跑,上学、经商,做官、办外交,追随孔子周游,为孔子守灵等,很难给他划出一张清晰的人生路线图,留下的是忙忙碌碌的身影。应验了司马迁的话:“皆为利来,皆为利往。”

第三,经商做法不同

范蠡决定辞官经商后,立即脱离官场——具有广泛人脉关系的越国,变名易姓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从水产养殖、饲养五畜做起,重新打拼,是典型的个体户、民营企业家——“民商”。

子贡则是“常相鲁卫,家累千金”——依靠在在鲁、卫两国当相国,能及时掌握行情,“亿(预测)则屡中”,及时转货,“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论衡•知实》)。可以说是儒商的始祖。

第四,致富目的不同

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司马迁明确地说范蠡是为了行善。

子贡致富是为了政治目的,一是为孔子和几个“贤人”周游列国传播“儒学”提供经费支持,从而提高自己政治地位,在弟子中拔得头筹,成为孔子的代言人。史载,孔子在危难之时总是盼望子贡到来。有人统计,子贡之名在《论语》中出现57次,颜回仅出现32次,说明“有钱就能有名”。二是为了结交各国诸侯王办外交、为做大生意铺路。《史记》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不施君臣之礼,只行宾主之礼。据说,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可谓“有钱能使王低头”。

第五,创造业绩不同

范蠡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外交、天文、建筑、教育、实业、商道、慈善等治国治军致富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层次地创造了突出业绩。

子贡的业绩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大力搜集整理孔子语录、刻简传播孔子学说——对儒学做出了极大贡献;二是利用自己的高官身份垄断贸易发家致富;三是依仗口舌伶俐办了一些外交——说服某个国家应该打那个国家不打那个国家。总的来看,他的业绩对民生帮助不大。“春秋无义战”,部分原因就在于像子贡这样有学问的知识分子“说客”在各国子间走动“挑拨离间”。

第五,身后礼遇不同

范蠡寿终正寝后,葬在陶山——没有回到自己家乡安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虽然民间把他当神敬,但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范蠡不认可。所以范蠡以及他的后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礼遇。《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人物条目中连范蠡的名字都没有。

史载,子贡为孔子守灵六年(可见师徒感情不一般)后又去他国游历,死于齐都(今山东临淄),年月不详。遗体运回祖籍(今河南浚县大伾山下东南张庄)安葬。他的后裔曾任过齐卿、鲁下大夫、东汉博士、拜议郎。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下同)明帝刘庄东巡狩,“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从此之后,子贡不断受到官府祭祀,追加谥号,荫及后裔。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子贡配享为十哲之一。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黎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黎阳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封黎公。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浚县知县刘台于县城东南隅建黎公祠。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爱新觉罗玄烨皇帝西巡返京经浚县宜沟镇,赐封子贡七十世。总之,子贡身后不断受到当政者尊崇。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贡是官方——主流社会意识所欣赏所推崇的人。

夏廷献先生所著部分图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