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宁文化  文化

世界读书日 | 南阳名人乐读书:冯友兰的经验、彭雪枫的情趣、二月河的缘分……

xp 下载

近日有关于xp 下载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xp 下载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xp 下载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xp 下载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xp 下载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编者按】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是提倡读书的日子。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读书不应该成为一种被提醒和标榜的符号,而更应该成为自知与自觉的行动。在读书日之际,“文化影响力”汇集了三位名人读书的体会或故事,哲学家的思绪、军事家的勤奋、文学巨匠的朴实,其意趣,其阅历,都展现在阅读者的精神世界里。【文化影响力】编辑

我的读书经验

文|冯友兰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文化影响力】编辑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一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象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象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象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子这一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现在我们所称谓“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说,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详细地说,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一有两汉的古文,有魏晋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中国汉族的古书,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古人也不会看懂我们现在的《人民日报》。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划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象他所要说的话那样。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啰嗦就可以了。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文章写得多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己。比如一个人说,他牙痛。牙是一个概念,痛是一个概念,牙痛又是一个概念。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那个痛,有一种特别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围,有一定的深度。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无论怎样啰嗦他也说不出来的,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一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象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文化影响力】编辑

一九八二年六月于北京

彭雪枫与林颖话读书

文 | 赵连军

彭雪枫将军在其短暂一生中酷爱读书,如果说他嗜书如命,一点也不过分。1936年11月到1937年6月底,彭雪枫奉中央命令在山西太原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成功使阎锡山在“西安事变”期间保持“中立”,红军得以顺利集中于三原等地,免受背后干扰。虽然工作紧张,但与之前连续不断的战斗环境相比,彭雪枫却觉得太原期间“时甚清闲,为自己入党以来最清闲阶段”,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清闲”时间,“读书颇多,且亦能记日记”(《彭雪枫书信日记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版)。之后,他又奉命开辟豫皖苏边根据地,创建淮北抗日根据地地,斗争残酷,环境艰苦,戎马倥偬之中,仍然读书不辍。彭雪枫这一时期的读书生活,在他写给林颖的家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41年9月初,彭雪枫与林颖相识,不久结婚,从9月4日开始给林颖写第一封信,到1944年7月29最后一封信,共给林颖写信87封。在这些信中,除了倾诉思念感情外,彭雪枫与林颖谈得最多的,就是读书,87封信中谈到读书的竟然多达48封。这些珍贵的家书,让我们有幸看到了彭雪枫是如何读书的。

彭雪枫在给林颖信中第一次谈到自己的读书是在1941年10月12日,告诉她自己“已经搬到南屋参谋长的房子里了,这里清静得多,可以多读点书”(林颖编《彭雪枫家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12月版,以下引文均见此书)。可以看出,他对新搬的房子是满意的,因为有利于读书。10月24日,他在信中说“总是想读点书,老是不会腾功夫”,可见其工作很繁忙。实际上即使再忙累,他还在挤时间读书。12月7日,他又告诉林颖:“为了能够写点文章和读点书,我决心找一个所谓‘密室’,而且已经找妥了,很僻静,每逢读书或写东西,我要躲到‘密室’去。”并说“中央对各高级学习组发出电令,指定读八十二种党内文件,外加《左派幼稚病》,《论持久战》诸小册子,我想我应该努力”。12月16日,“百忙之中”读完陈毅夫人张茜送给他的鲁迅《两地书》;12月24日,对《左派幼稚病》以及党十年来八十三种文件,“在努力读着”。1942年春节放假4天,彭雪枫有了难得的休假,对林颖说要订一个读书计划,“读书应以软性的为主,如传记小说之类,起码也应当是随笔等,我打算读完《静静的顿河》第三卷,倘有可能,再复读一遍季米特洛夫的报告”。5月16日,是彭雪枫极为兴奋的一天,他告诉林颖:“从上海寄回一大批书,琳琅满目,令人神飞!鲁迅的三十年集,全部摆在桌子上,朋辈一来,即相翻阅,此中大有乐趣!此外如巴金的《家》、《春》、《秋》,爱三部曲,以及《大地》、《子夜》、达夫代表作、《论语与做人》等一大堆,我喜欢极了!”6月17日信中说,已经读完了《战争论》,续读大部头军事理论《孙子兵法综合研究》,小说则读《死魂灵》,并盼着早点拿到《茶花女》。不久,《孙子兵法》即读完,并且接到上海送来的十二册百余大本《资治通鉴纲目》,又在别处搜集了古文释义之类,“古书将要堆满屋子了”,真是“别具风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彭雪枫来说,相对清闲是读书的好日子,紧张的战斗间隙同样“正是学习的好时机”。1942年11月,日伪军纠集15000多人分数路对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彭雪枫指挥根据地部队化整为零,实行外线作战,通过33天战斗取得反“扫荡”胜利。在紧张的转移和战斗中,彭雪枫没有放弃读书,而且读得更多了,“战争情况下读书,别有风趣,亦颇有心得”。他11月26日给林颖写信:“我每天能够争取四个钟头的读书时间,读完了《柏林回忆录》、《法兰西痛史》、《尼赫鲁自传》、《葵心》、《章衣萍选集》。将要读的是《红军内战史研究》和鲁迅的《译丛补》。假如时间还允许的话,续读二十二个文件,并精读《战争论》。”12月3日,他告诉林颖,已经读完了《苏联红军战史研究》、《译丛补》,读了二分之一的《母亲》,还读了古词《西厢记》,正读着《燕子笺》。反“扫荡”胜利结束后的12月18日夜,他告诉了林颖胜利的消息,“这几天各部队在追击敌人之中”,并说“我抽空又读了几本书,一本《国学问答》,一本毛主席的《农村调查》,一部《七侠五义》(这是我十八年前所看过的小说,也颇有味),一本《辩证法唯物论》(去年反顽斗争中所看过的)”。

进入1943年之后,淮北抗日根据地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壮大之中。彭雪枫继续着不间断的读书生活。他在给林颖信中多次谈到读书,其中提到读过的书目主要有《左派幼稚病》、《原野》、《党史简明教程》、《列宁选集》、《资本论》、《安娜·卡列尼娜》、《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金粉世家》、《国家与革命》、《叛徒考茨基》、《说岳全传》、《儿女英雄传》、《列国志》、《中国史话》、《清史通俗演义》、《鲁迅书简》等。1944年7月,彭雪枫按照中央指示准备西征工作,8月15日和张震、吴芝圃在半城率部誓师,开始西征。期间的7月29日,他给林颖写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封信,除了挂念她的身体之外,并告诉她“会中抽暇,读完《清史演义》,《西汉演义》,《官场现形记》诸书,甚以快意”。这也是彭雪枫最后一次和林颖话读书。9月11日,彭雪枫在河南夏邑八里庄壮烈殉国,遗爱长淮。

彭雪枫在给林颖的信中,不仅谈到了自己的读书,还要求林颖多读书。1941年9月初他们相识,9月6日在给林颖的第二封中即说:“书,我这里有几本,不知道你喜欢哪一种?先送上《列宁传》一册,《什么是列宁主义》一册,你先看,这里的书半年之内你是读不完的,只要你有功夫。”婚后的9月29日,写信要林颖“埋头读你的书,坚持记你的笔记和记你的日记”。紧接着10月4日又关切地询问:“读书计划进行否?日记照常否?文章写作否?”之后他不仅不断要求林颖要多读书,还具体指出她来信中的一些错字错误,鼓励她多写文章,帮助她提高文字水平。1942年3月26日,他在给林颖的信中再次指导她如何读书,说:“读书是认定一本读得透,不要东看一本,本看一本,即便是参考,也只是‘参考’,不必贪多。也不必着急。”提醒她“更安静些,更会神些,一心一意向着读书”。1943年2月18日,他在信中除了告诉林颖自己“15日读书三小时,16日读书四小时”,还向林颖提出了“挑战”:“我要向你挑战了,向你提出订立‘读书比赛条约’,不知你有勇气应战否?”“我们应该一星期作一次清算,看谁读的页数多,质量强,理解得透些?”要林颖“埋头,埋头!第三个埋头!苦读,苦读!第一百个苦读!”可以看出,彭雪枫和林颖不仅是亲密的革命夫妻,也是亲密的读书伴侣。

彭雪枫在给林颖的信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读书的喜爱。他说:“知识之在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我恨不得将最著名作品于短时间一齐装进头脑里去,越读书越感到自己的贫乏!我希望我的最亲爱的人样有此抱负!”他还告诉林颖:“人到不如意的时候,谈话之外,最好还是读书。”从给林颖信中提到的书目看,彭雪枫称得上是博览群书,举凡政治、军事、历史、经济、文学作品等,他都读得津津有味。他对林颖说:“我劝你多看小说和文艺性的作品,这不仅可以提高文化水平,而且可以增加社会经验(古人的)和修真养性。”他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党性修养,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军事素养,实际上是综合素质和品质的修养。他不仅多读,而且勤写,其中从1941年到牺牲时仅收录在《彭雪枫军事文选》中的文章即达52篇,体现了深刻的政治理论和军事理论水平,无愧我党优秀军事家的称号。 【文化影响力】编辑

读书要缘分

文|二月河

其实万事都是要缘分的。譬如我们遇到一个陌生人,第一感就有“顺眼”“不顺眼”之分,但原先一丁点恩怨也没有。譬如踏破铁鞋无觅处,费尽千辛万苦找不到,突然一个极偶然的机会,碰到了,或者是找到了——得来全不费工夫。譬如一项化学实验,绞尽脑汁子就是不能成功,偶然发现一种催化剂,它就……譬如……我说的读书只是譬如之一。

我是经历过一段填鸭式读书的过程的。那是“文革”期间吧,全民都在文化荒漠之中。那个时候我的感觉,仿佛见到所有的文字都是亲切的。我在废旧公司收的破烂里觅,在朋友家里搜,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捡,地上掉的一张纸片、一本旧台历,上头只要有我没见过的文字,都会使我心目一开。什么《匹克威克外传》《名利场》《双城记》《悲惨世界》《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牛虻》《三个火枪手》《第二次握手》《镀金时代》《百万英镑》《王子与贫儿》《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费恩历险记》……直到《玉匣记》《奇门遁甲》《麻衣神相》《柳庄相术》,包括道士们画的驱鬼驱狐的符咒——没有老师也无人指导,全都是猪八戒吃人参果那般囫囵吞下去。《聊斋志异》里写了一个鬼,他读文章不用眼,是用鼻子。归有光的文章,他点头会意,“此文吾心领而神受矣。非归、胡何解办此?”嗅到考场考官的文章,他会大打喷嚏得鼻涕眼泪齐流——怎么突然挨了这种东西?“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这种八股文,他认为是毒瓦斯,比屁还要臭,毒的玩意——我的水平不及那鬼。多少年后,我读到一本清末的八股应试文本,似乎也没有那样“过敏”。 【文化影响力】编辑

但有些书的确是不对我的缘分,或者不对脾胃,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就没能卒读。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感觉读不到位,有的篇章还可以,有的篇章匆匆一览过后便忘。《战争与和平》我至少读了五遍,也还是找不到心灵震撼的切入点,关怀不到书中要旨与人的思想。喜爱《基度山伯爵》,《茶花女》就一般,金庸的书几乎全都爱,但他的《鹿鼎记》至今还在书架上是个摆设,我觉得里头的社会性不够,大量演示一个小流氓的跳梁,不足以显示那个时代的特色。王朔说了金庸很多不恭之词,他两个相互抵触是都晓得了,但我喜爱金庸,也喜爱王朔。郑渊杰的童话起初也很使我着迷,他后来的作品明显是硬凑着“说”童话,不那么“娓娓”了,我也就淡了。我读书喜欢“原味原汁”,“清淡”的便清淡了。包括像《第三帝国兴亡》,虽然不是小说,但它刺激、原味,仍然可以使人通宵达旦地读下去。太浪漫的书如《斯巴达克斯》《三个火枪手》味道很重,但我也读不出兴味,我喜爱莱蒙托夫的诗,对普希金就恬淡。当然这都很“相对”,不是那样兴奋,不那样“雀跃”而已。

在很长时间里,我一直认为,这完全是我的读书主观不够档次的缘由。后来自家著书,又接触到不少大腕、专业读者——评论家,发现和他们意见一样的。这样,我的疑心便动摇了。《红楼梦》是好书,但也有许多人并不爱读,更遑论《聊斋》《西游记》《水浒》,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是一家,也许真的荼毒了许多人,也许成全了不少人。这是不能用“对”或者“错”“档次高”“档次低”来界定的。

我的书是能卖钱的,卖相好的书出版家以为好,“为的钞票”。但我深知,有些书不能挣钱,出版家照出,因为明明白白它是好书,可以为出版社“门庭生辉”,有些顶尖级的书读者群很集中,但一般读者却不问津。这不是书的问题,是人和书的缘分的事。有的朋友说我的书是“通俗读物”,我知道他的意思是“不入大雅之堂”的吧,那也是他的缘分不对。但我不否认我的书通俗,我的书就是给千千万万肯从自己血汗钱中取出又买进他的书屋书铺,甚至带到公交车上、厕所里去读的,这也是无可救药的缘分在起作用,至于读到了多少,读出了什么味道,那是我和读者沟通的结果,不足与外人道。

我的女儿爱读琼瑶、三毛,爱啃她的青苹果,谁能说她“不对”呢?我会因为她不爱读我的书而不爱她吗?

别人也一样。 【文化影响力】编辑

来源:解放军报长征副刊

《大师·冯友兰》合集,是是非非说一生

名家谈 | 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

文科大学生的关键学习方式,就是自己读书

葛剑雄:媒体在误导人,读书不能只要快乐

北大陈平原:有些读书误区,会使人丧失独立思考

龙应台 : 孩子,我为何要求你用功读书?

文科大学生的关键学习方式,就是自己读书

冯友兰:读书80年,有四个读书经验

郑先兴 | 从地理与居民,看南阳文化的特质

南阳方言不土气,扣掐明白也是个技术活儿

南阳带“营”字的村名,暗藏着怎样的历史?

南阳人笑了!上海也有“王莽撵刘秀”的传说

李白五次到南阳,多次咏叹诸葛亮,还自称“南阳子”

大仙墓,洪荒神话故事,格式转换器, http://www.xinzhiliao.com/bj/jianfei/35431.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