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文化

《百问百答说范蠡》84:范蠡和伍子胥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挪超积分榜

近日有关于挪超积分榜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挪超积分榜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挪超积分榜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挪超积分榜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挪超积分榜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弘扬范蠡文化,“文化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决定开设“蠡学研究”专栏,把最好的范蠡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范蠡(约前520年-前446年),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他事越二十余年,助勾践兴越灭吴。功成之后,辞官经商,成为亿万富翁,民间尊其为财神、商圣。他三散千金,资助穷人,又是中华慈善鼻祖。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几近完人。

南阳籍在京文化学者夏廷献先生,自1992年开始研究范蠡,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系列文章。1994年7月在《新剧本》发表六幕历史剧本《商圣范蠡》,是把范蠡冠以“商圣“头衔的第一人。

《百问百答说范蠡》是夏先生1992至2018年研究成果的汇集。该书分条析理,旁征博引,古为今用,对我们全面了解范蠡文化大有裨益。征得先生同意,本号“蠡学研究”专栏近期将连载该书,以飨读者。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84 ——

范蠡和伍子胥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表面上看是勾践和夫差斗勇,实际上是范蠡和伍子胥斗谋。其结果是范蠡成功,伍子胥失败。范蠡内心十分敬重钦佩伍子胥,但出于“各为其主”——实现自己的抱负,打败横行霸道的吴国,范蠡只有同这位强大的对手,进行殊死较量。两个人在东南沿海广袤地域,上演了一场威武雄壮的活剧。帷幕已经落下,两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明。作为观众,探讨一下二人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肯定是有助于加深印象的。

先说范蠡和伍子胥的相同之处。

第一,都是楚国人。

范蠡是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宛邑是楚国灭掉申、谢、邓等小国后设立的县级行政单位,处于楚国北部边陲,离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较远,故而范蠡的才能很难被官府发现。

伍子胥是楚国哪里人,史料记载不详,从他父亲伍奢为太傅(辅弼国君之官,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参与朝政的重臣身份推理,他应该是出生于楚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北)。

第二,都在治国治军上发挥了才能。

范蠡辅佐勾践把一个地域偏僻、人烟稀少、生产力十分落后的越国治理成了综合国力超过强大吴国的“政治经济体”,尤其在军事领域,教训出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语)的精兵。陆师、水师锐不可当,在战场上干净彻底打败了吴军,在政治上灭掉了吴国。

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后,通过运作“专诸刺王僚”,使公子光(吴王阖闾)取得政权并得到阖闾信任和重用——使知国政。伍子胥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引入当时比较落后的吴国,主持修建了攻守兼备固若金汤的吴都城姑苏(城墙47里,陆门八,水门八)。以新理念和方法训练军队陆战水战之术,大大提高了吴军战斗力。公元前512年,协助阖闾灭徐后,提出了伐楚的战略方针。公元前511年,吴伐楚,攻夷(城父)、潜、六、弦(今河南潢川县等地)。公元前508年,楚伐吴,伍子胥用“暗度陈仓”之计,大败楚军,俘获了楚公子繁。公元前507年,蔡、唐、晋、吴结盟对付楚国。公元前506年夏天,在蔡、唐二国军队引导下,伍子胥率吴军向楚国进发,水师、陆师一连打了五个胜仗,长驱直入楚国首都郢城。楚昭王出逃。伍子胥掘了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之后两年,又接连大败楚军,使楚国元气大伤。史称:“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伍子胥大名天下皆知,功业达到了顶点。

第三,都达到了人臣官职的极限。

范蠡最后的官职是相国——文官之首、上将军——武官总长,集文武大权于一身。

伍子胥在阖闾时期,担任太子太师。阖闾死后,扶持夫差上台。官至国相——总揽治国事务,上将军——负责吴军建设,在吴国具有一言九鼎的权威。初期,夫差对伍子胥十分敬重,言听计从。范蠡实施“离间计”后,夫差对伍子胥由疏远到憎恨最后赐死。

第四,都有著作或思想传世。

范蠡的兵法著作有《范蠡•两篇》或曰《范子•计然》,指导发家的著作有《致富奇术》、《养鱼经》等。遗憾的是原本都已失传,一些言论散见于《国语》、《史记》等典籍中。

伍子胥的军事著作有兵书《伍子胥十篇,图一卷》(《汉书•艺文志》),已经失传。传闻说《孙子兵法》是伍子胥假借孙武之名撰写的——这种说法不可靠,但孙武在“十三篇”中吸收了伍子胥的思想倒有可能——孙武从齐到吴后和伍子胥交往密切、伍首先看了“十三篇”并推荐给了吴王阖闾。伍子胥的治国治军言论,应该说不少,散见于不少典籍中。“安君理民”是其“治国之道”核心。“兵多将广”,是其建军的指导思想,颇有《孙子兵法》意韵。

第五,都看出了吴国会被越国灭亡。

范蠡从外部看到吴王夫差好大喜功、刚愎自用、重用小人、疏远贤臣、劳民伤财、穷兵黩武等伤及国体民望的举动后,断定吴国必然断送到夫差手中,并为此积蓄了近20年的力量,最终使夫差自刎在自己面前,吴国由此灭亡。

伍子胥对越国一直不放心,认为吴越两国同处三江之地,不能并存。勾践重用范蠡、文种等能臣,一定会为患吴国。吴越夫椒(今太湖椒山)之战吴军一举打败越军后,伍子胥主张灭掉越国。骄奢自满的夫差在伯噽撺掇下,认为越会一蹶不振,同意了和议。子胥当时就预料,不出20年,吴国就变成池沼废墟。之后,夫差被范蠡、文种的甘辞厚赂所迷醉,认为越不足为患,一心北进,先后伐陈、蔡,再伐陈、侵鲁,助邾伐鲁,开挖通江淮的邗沟、联合鲁、邾、郯伐齐,被齐打败。再后与鲁联合大败齐国。在夫差举办的庆功会上,伍子胥仍然认定吴会被越灭掉。他认定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坚持灭越主张,始终不渝地抗争至死。死前还对夫差说,请把我一双眼睛挂在姑苏城东门,总有一天我会看到越国大军从这门进来。事情发展果然如他所料。夫差自刎前才意识到了伍子胥的正确,但悔之晚矣。

再说不同之处。

第一,出身不同。

范蠡出身平民。伍子胥出身上等贵族。

第二,出国原因和途中经历不同。

范蠡是为“求职”出国——从楚到越的,因他是一介草民,结伴的文种官也不大,两人没有什么值得官府注意之事,途中也就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典籍中也就没有这方面的记录。

伍子胥是逃难出国,途中很不顺利,可以说是危险丛生。伍子胥出走是因为楚发生了王位争斗,拥护太子建的伍子胥父亲与兄长都被杀死,他本人面临“斩草除根”的追杀,便去宋寻找太子建,期望通过扶持太子上台,为父兄昭雪。伍子胥至宋时,宋发生了华氏之乱,只好同太子建由宋奔郑,再由郑到晋。晋顷公想以太子建为内应而灭郑,许以郑封太子,不料权谋泄露,郑定公与子产诛太子建。子胥无计奈何,同太子建儿子胜仓皇奔吴。由此可见,伍子胥是在“丧魂落魄”的情况下逃亡到吴国的。伍子胥逃亡过程中,行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差一点为关吏所捕。由于他“一夜白了头”,才侥幸躲过一劫。之后,他在渔父“芦中人”和濑水未嫁女子协助下,才逃脱了追捕。而芦中人和未嫁女子,都以投水溺亡表明了无私帮助他的决心。伍子胥的逃亡之路,十分艰辛乃至血腥。

第三,动机不同。

范蠡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一是证明自己具有治国治军的能力,二是借助吴国后院越国之力,打败经常欺负母国楚的强吴,以雪国都郢以及家乡被吴军所占、楚王逃离、百姓遭殃之耻。总的看,动机是“为公”。

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后,先劝吴王僚伐楚未果,后助吴王阖闾攻入楚国都城,对当年杀害他父兄、已葬进坟墓之中的楚平王,挖出尸体鞭打三百。这一决绝举动,被后人认为是纠缠于个人恩怨的“公报私仇”。但从伍子胥的角度考虑,这样做是“事出有因”——楚平王枉杀了他父兄。做为一个有血性的男子汉,他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

第四,知名度不同。

范蠡无论从官位到业绩都不亚于伍子胥,智慧上更是超过伍子胥一筹。但由于他犯了为官的三大忌讳——不愚忠、不清贫、不检点(其他文中有阐述,这里略),其知名度不如伍子胥。

伍子胥知名度之所以高,以下事情为人乐道:没有自投罗网被楚平王杀掉;逃亡中“一夜白了头”;两个草民甘愿为他牺牲;策划“专诸刺王僚”扶持阖闾上台;推荐孙武为阖闾重用;带兵打入母国首都;掘墓鞭抽楚平王尸体三百;力排众议把夫差扶上王位;看出范蠡不是等闲之辈(曾推荐范蠡给夫差);不断进谏夫差先灭越再北伐直到被赐死。在典籍和文艺作品中,伍子胥是以智慧忠诚耿介刚烈的男子汉形象闻名于世的。

第五,结局不同。

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后,辞官经商,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创造了一番新事业,成为天下第一富翁,悠然渡过晚年,寿终正寝。

伍子胥因死谏被夫差赐死,遗体被裹进牛皮里,抛在江中,名曰“鸱夷浮江”,意在使其葬于鱼腹。伍子胥这位有功于吴国、有恩于夫差的老臣忠臣,落了个被赐死的下场,令人惋惜。个中原因,除了范蠡实施离间计疏远了夫差伍子胥君臣关系外,伍子胥自身也有教训,一是不留情面。他私下对夫差规劝时,总是以大人教训小孩的口气说话,引起夫差反感;二是不讲场合。他常常在其他大臣在场的情况下,指责夫差的不是,引起夫差极度不满;三是不够理智。做了一件在夫差看来是难以容忍的事。夫差决定伐齐时,派已经削去兵权的伍子胥作为使者去齐国下战书。伍子胥认定吴国必会被越国所灭,使齐时,把自己儿子伍封寄托给齐国鲍氏,改姓王孙氏。夫差本来就难以容忍伍子胥的言行,伐齐得胜回国,得知他把儿子寄养在齐,便以怀有二心私通敌国之罪名,赐“属镂”之剑,令其自杀。

范蠡和伍子胥的结局不同,出身不同是重要原因。平民出身的范蠡,把官位看得很淡,官帽说扔就扔了。贵族出身的伍子胥贪恋官位,信仰自己追随的官僚体制,总觉得夫差不会把自己怎么样,没有想到“保存自己”——没有真正悟透兵法的“知己知彼”。

从结局上看,范蠡比伍子胥高出一筹。

夏廷献先生所著部分图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