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宁文化  文化

王瀚林 || 读“有字书”与“无字书”

车子保养

近日有关于车子保养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车子保养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车子保养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车子保养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车子保养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读书,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之所以常谈,是因为这事很重要,如果不重要,就用不着常谈了。

有人把书分为两类,一曰“有字书”,或把文字印在白纸或显示在电子屏上,或把文字刻在古老的汉简竹帛乃至甲骨上。二曰“无字书”,《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首先得到的就是“无字真经”。

“有字书”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如“十三经”“廿四史”“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皆属此类,它是可量化的,“无字书”则不然,它充塞宇宙、囊括古今、遍布社会、统揽人生,无法以字数计量。

如何处理读“有字书”与读“无字书”的关系,或者说处理好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一直存在各种偏颇,大致有三种情况。

偏颇之一,片面强调读“有字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名言,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之类的轶事,就很有代表性。

过度强调读“有字书”,必然导致轻视读“无字书”,在一些人看来,游历名城胜迹、名山大川算不得读书,体验人间百态、感悟风土人情算不得读书,作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也算不得读书,似乎只有钻进书本才是读书,结果造出一些可爱的“掉书袋”和“四脚书柜”,难怪社会上一度流行“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揶揄。

读天下这本大书,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当代学者丁学良将自己周游列国的经历、对大师们的追忆、读“天下”的灵感和体会、游学三十个春秋的家国情怀汇成《我读天下无字书》,被赞为“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给我们启示良多。

偏颇之二,片面强调读“无字书”,认为“无字书”是源,“有字书”是流,“有字书”来自“无字书”,因而全盘否定读“有字书”,以读“无字书”替代读“有字书”。

《韩非子》中有则故事,说的是有个读书人叫王寿,背着一大袋书走在路上,恰逢好友徐冯,徐冯见他累得气喘吁吁,就开导他,事情是人做出来的,不是靠死读书读出来的,书上记录的是前人的东西,是在当时条件下形成的,所以,有知识的人是不收藏书籍的,你背着这些书干什么呢?王寿听罢认为留着这些书没有用,就将其付之一炬。

还有人说,赵括熟读兵法,谈兵论道头头是道,结果长平之战败于秦军,四十万大军全被活埋,把死读书与读书划上等号。还有人以“刘项原来不读书”为例,诠释不读书也能成大事,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把实践与读书分裂开来,对立起来,进而全面否定读“有字书”。

偏颇之三,既不重视读“有字书”,也不重视读“无字书”。一段时间以来,为了改变命运,人们拼命读书,伴随着教育成本的增加,读书不像从前那样改变命运,有人觉得读书无用了,于是,读“有字书”的人开始减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股神”成了“偶像”,“投资”为了“变现”,“读书”变成“费事”,“来钱快”观念侵蚀着一些人的灵魂,金钱成了一些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于是,读高质量“有字书”的人开始减少;

在那党风不正的时段,花拳绣腿、弄虚作假盛行,一些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少了,读“无字书”的人开始减少,古人尚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道理,有的人就是不认真研读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书”,他们下基层调研,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调查不细、挖掘不深、表达不新,在他们那里,哗众取宠代替了实事求是,投机取巧代替了苦干实干,表面文章代替了求真务实。

当然,某些人也不是完全不读书,只是不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书,不读修身养性的书,为了“权”“钱”二字,专读有关权谋金钱的书,甚至是坑蒙拐骗类的书,他们关注的不是国家与人民利益,而是那些所谓厚黑类的社会实践,这种“无字书”,读得越多危害越大。

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要正确对待“有字书”。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用人类全部的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另一方面,对于现有的书本知识要有所甄别,有所批判,就是批判地接受,不能全盘接受,要采取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凡事“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尊重知识但是能驾驭知识,重视理论但是能联系实际,读书但不唯书。

比如,同样是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读书的角度不同,境界各异,收获也会不同。

再比如,19世纪以前,看到肉腐生虫,就误认为生命会从无生命的物质中产生,这个错误的结论在“有字书”上有记载,到了19世纪60年代,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实验,证明经过严格消毒过的培养液,如果与外界隔绝,就不会有生命产生,推翻了“自生论”的观点。

如果巴斯德死守过去的书本知识,就不会有这个新突破。尽信书不如不读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发展变化的社会中,我们不但要学好“有字书”,接受前人的知识,还要以大无畏的探索精神参加实践,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更多的优秀的“有字书”。

第二,要正确对待实践,就是那些“无字书”。清朝文学家张潮有云:“山水亦书也,花月亦书也。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

一方面,我们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比如丰子恺的《卖羊图》生动美观,却被一位农民道出破绽,不是画得不好,是画家没有看过牵羊到底是怎样的,全凭想象作画,使这幅《卖羊图》成了失败品。

另一方面,绝不能轻视读“有字书”。狄德罗就说过:“仅仅一个理论上的证明,也比五十件事实更能打动我。”古人还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就需要我们有效借鉴前人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高楼大厦靠坚厚的基石撑起, 任何学习都要先从基础知识开始,只有基础牢固,才会了解到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知识中有一个小洞,未来也许就是大洞的问题。

比如说你是一个医生,如果连基本的医疗知识都不知道,在病人身上乱做试验,那肯定会发生医疗事故,只有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以后,才能去诊断病情,才能够对症治病,并且丰富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使得医疗技术得到提高。

第三,要正确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菜根谭》有言:“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趣?”要避免两个极端,不能认为知识理论比社会实践更重要,说什么社会实践再大也是依靠着知识理论才会产生,社会实践是围绕着知识理论而具有价值的。

也不能片面强调实践比知识与理论重要,说什么现实社会最需要的是才华和能力,而这些从书本知识的学习中是很难锻炼出来的,只有在实践中去总结经验,就像学习游泳,讲再多的书本理论和游泳要领,都成不了游泳健将,只有到江河里面去锻炼,才能真正成为游泳的高手,结论是实践比学习更重要。

我们要把这两者科学地统一起来,“有字书”是前人知识的记载,“无字书”则是“有字书”的源泉,要想获得系统丰富的知识, 既要继承前人的知识,攻读“有字书”,也要重视社会实践,钻研“无字书”,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

如果不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学习的目的,“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斯大林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

科学家霍金提出了著名的黑洞理论,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因为他的理论还没有用实践证明过。伽利略通过实践证明从高空抛物大、小物体是同时落地的,麦哲伦通过实践证明地球是圆的,中国通过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学习是一个“走进去”“学出来”的过程, “走进去”,就是能走进书中,深钻细研,“学出来”,就是注重应用,以行促知。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只有把“走进去”与“学出来”融为一体,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能在实践中检验已经取得的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达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成的境界。

文章来源:兵团日报

台湾捷克 http://www.xinzhiliao.com/bj/jianfei/12004.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