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文化

同是南阳圣贤,范蠡的声望为何没有诸葛亮高?

献b门

近日有关于献b门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献b门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献b门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献b门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献b门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编者按】商圣范蠡和智圣诸葛亮,都出身于河南南阳,都担任过国相,兴灭国,继绝世,赫赫有名。然而,同是南阳圣贤,诸葛亮的声望要超过范蠡。何者?今选夏廷献先生文章以飨读者。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

范蠡的声望为何没有诸葛亮高

论官职,范蠡先大夫,后相国、上将军,主管过“国务院”“国防部”、“总参谋部”,级别不比诸葛亮低。论贡献,范蠡帮助勾践复兴了越国,诸葛亮协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实绩也差不多。且诸葛亮只是个头戴方巾、手摇鹅毛扇的军师。而范蠡不仅运筹帷幄,还能身披盔甲,手持兵器上阵厮杀一番,可谓文武兼备。

为何诸葛亮被奉为智慧之化身,世人之楷模,范蠡却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呢?

问题的关键在对“君王”的态度上。

范蠡助越灭吴之后,看出勾践阴险狠毒,嫉贤妒能,就把官辞了。

而诸葛亮却是“终身制”。明明知道后主刘禅是个浑蛋白痴窝囊废,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代统治者(多数是昏君)看中诸葛亮、宣扬诸葛亮,也就是这种至死不二的“忠臣形象”。

而范蠡把官一辞,就把“忠臣”的形象辞没有了。

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者的思想。统治者喜欢什么人,可以把他捧到天上;不喜欢什么人,可以把他打入地狱。这就是诸葛亮身后,川、鄂、豫、陕都有成气候成规模的纪念胜地,而范蠡在豫、浙、齐、鲁等处均没有像样纪念建筑物的根本原因。

自从“君君臣臣”的社会秩序建立后,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这极其残酷的规矩,经历代统治者提倡强化,已“深入人心”。臣明知伺候的是昏君庸君暴君,也只能言听计从,不得有半点反对的表示。历代虽都设有“谏臣”一职,也不过是摆摆样子罢了。以开明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几次都想杀爱提反面意见的“乡巴佬”魏征,更不用说别的皇帝了。

总之,在封建时代,“忠”达不到“愚”,就难以获得“忠臣”称号。

诸葛亮忠于昏君刘禅,只能饮恨五丈原,很快,国也亡了。亡国可以,不忠君不行,就是旧时代的“标准”。

范蠡辞官别君,犯了大忌,生前身后遭贬,是一点不奇怪的。可见,“重官”是“重”符合统治者心愿之“官”,范蠡不够这个“标准”。

我们不能责怪诸葛亮为何对后主刘禅那样“愚忠”,同时,把他“鞠躬尽瘁”的思想引申到事业上,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予以继承,是完全应该的。但时至今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一花独放”,只认“忠于君王”的典型,不识“忠于事业”的楷模。

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应提倡后者。

范蠡正是这样的杰出人物之一,他不把个人的进退荣辱系在某个人身上,那怕这个人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而是寄托在事业上,对社会的贡献上,对民生的贡献上。治国成功,他又去经商,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世人树立了一个“成功榜样”。他的辞官,看起来,是对君王不忠,实际上是忠于事业,忠于社会,是大忠,真忠。

封建社会,把范蠡式的“大忠”视为异端,予以排斥,不难理解。

今日,我们再不能以“愚忠”划线,合者昌,不合者弃了。

一部文明史,国人吃愚忠的苦头,确实够多的了。不是至今人们还遗憾,诸葛亮为什么要听那个昏君的“圣旨”,要不,很可能由他完成统一三国的大业了。若真是那样,中国历史怕要重写了。

诸葛亮和范蠡都是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都闪烁着令我们仰慕的光辉。在纪念他们时,“比较”一下他们“忠”的特点,提倡一下忠于事业的思想,不是没有意义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