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文化

《五彩云霞》:聚焦“锦地开光”的艺术魅力

官场妖孽

近日有关于官场妖孽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官场妖孽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官场妖孽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官场妖孽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官场妖孽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编者按】

装饰艺术研究的一项新成果!

读书+考察+收集+研究,诠释绣品如何锦上添花。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丝绸上作“锦地开光”的装饰,是中国人独创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后来运用到建筑、瓷器、玉器、漆器、雕刻、壁画等各种装饰中。对此,以往很少有人关注这种艺术形式,更谈不上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

值得欣慰的是,王金中、谷丽萍合著的新书《五彩云霞•家有珍藏•刺绣篇》中,收集了大量锦地开光的绣品,并逐一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又写出专题文章,从锦地开光的起源到发展的历史、从锦地开光的多种形式到艺术效果等,多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锦地开光是中华民族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有必要发掘和整理,更有必要继承和弘扬。

两位作者多年来热衷于中国古代丝绸、服饰、纺织、刺绣等方面的研究,钻研过孙机、沈从文、王亚蓉等专家学者的论著,实地考察过苏绣、瓯绣、粤绣、京绣以及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刺绣,收集了一批可供研究的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绣品,写出兼有普及和研究性质的《五彩云霞•图说家有收藏•刺绣篇》一书,文图并茂,资料翔实,雅俗共赏,已引起读者和业内人士的关注。

图/王金中、谷丽萍2019年考察古都开封后留影

《五彩云霞》:聚焦“锦地开光”的艺术魅力

文/王金中 谷丽萍

“锦地开光”是古老东方的艺术形式之一,广泛运用于建筑、陶瓷、漆器、雕刻、壁画、纺织、刺绣等装饰中,闪耀着中华智慧的光芒。在《五彩云霞• 图说家有收藏•刺绣篇》一书中,收录了许多清末至民国时期带有锦地开光的绣品,使人们尽情领略到古往今来东方艺术所展现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一、锦地开光的起源与历史

锦地,是指以丝绸锦缎作为地子,再将各种装饰图案描绘、绣制在上面。由于丝、绸、锦、缎在纺织过程中本身就带有各种花纹,因此以其作地子再饰以图案,便具有“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瓷器、漆器上所谓锦地,专指先用釉或漆描绘出华美的纹样作衬地,再在上面装饰各种图案。

开光,又称开光点眼,借用的是宗教词汇。专指在地子上先勾画出各种形状的边框,再将山水、人物、花鸟等纹饰描绘于边框之中。好比在有细密花纹的幕墙上,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光线透进来,同时也让人们的视野延伸进去。

锦地开光的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管窥。我国古代天文学观测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就出现了观测天象的窥管,有玉制的,也有青铜的,还有竹制的。人们从窥管中观测星辰,遮去了多余的光线,视野是圆形的,聚焦在星空,因此看得更远、更集中,也更准确。受此启发和影响,久而久之,便出现了锦地开光的艺术形式。

锦地开光的实物最早见于唐代的丝绸中,现保存于日本奈良正仓院一件中国唐代的宝花纹花毡,上面的图案就属于典型的锦地开光(图1)。宋代吉州窑瓷器的装饰上普遍使用锦地开光。

图1

明代称锦地开光为“锦地盒子心”,在青花瓷中广泛使用。清代康熙五彩瓷器中使用锦地开光装饰尤为精美,在当代艺术品拍卖会上深受追捧。

其实,在古代中国,运用锦地开光的艺术形式不仅见于刺绣和瓷器,而且广泛地运用于建筑、漆器、雕刻、壁画、纺织等制作装饰工艺中,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五彩云霞》一书集中展示出清末至民国时期锦地开光的众多绣品,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研究这种艺术形式的实物资料。

二、锦地开光的多种形式

锦地开光的艺术形式很多,在绣品中比较常见的有:

①正方形与菱形。在服饰中使用正方形开光,给人以中规中矩的感觉。清代官服中的补子,前胸后背就是正方形开光。那时的官服衣料有织锦的,有缂丝的,还有绣制的,形成纹样繁复的锦地。再把四四方方、绣有各种等级标识纹样的补子作为开光,缝制在服装最显眼的位置上,气派十足,足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件清代光绪时期文官三品的补子,使用黑缎地盘金绣和盘银绣制成(图2),精工绣出孔雀展翅以及海水江崖、祥云旭日、吉祥八宝、二龙戏珠等图案。满彻绣制、构图紧凑、工艺精湛、针法严谨、色泽亮丽,是清代宫廷绣品中的精华。

图2

如果将正方形开光作90°旋转,便形成菱形开光,这比正方形开光显得更加活泼、灵动一些。当然,菱形有的是正菱形,有的是长菱形,还有的是扁菱形,可以千变万化。《五彩云霞》中收录的苫巾,大部分为正菱形开光,有的再套上圆形开光,非常好看。民国苫巾紫缎地平针铺绒绣“冠上加冠”,就是这样一件耐看的绣品(图3)。图案在盛开的鸡冠花上,绘有一只红色冠子的锦鸡。鸡冠花的“冠”与锦鸡的“冠”都与“官”谐音,因此冠上加冠寓意为官上加官,代表连续荣升高官。

图3

②圆形与椭圆形。圆形是管窥天体最接近的视野形状,也是以最短的花边围出最大面积的形状。因此,锦地开光大部分使用圆形。《五彩云霞》中展示了一件团龙团凤图。此绣品在黑色缎地上,用盘金绣和盘银绣的针法,绣出两龙两凤,相互盘绕,中间是金色的太阳放射着光芒。龙为五爪龙,长须,火焰尾,用金线绣成;凤为三尾凤,叼灵芝,展翅,用银线绣成。整个画面金碧辉煌,银光闪耀,高贵典雅,王气十足(图4)。将两龙两凤组成团龙团凤,寓意龙凤呈祥,这种锦地开光的构思十分新颖巧妙。我国古代典型的团花图案出现在隋唐时期,大约到了元朝以后尤其是明、清两代,团龙、团凤、团鹤、团寿之类的锦地开光图案才极大地繁荣起来。特别是团龙和团凤几乎成为皇室帝后们的专擅,多用于皇亲贵戚们的器物和服饰上。北京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吉祥四团龙缂丝袍和十二团龙衮服,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图4

与圆形开光相联系的,还有一种椭圆形开光,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常常根据绣品的形状和大小,决定开光所选择的椭圆形。清代腰圆式荷包“荷花童子”就是一件椭圆形开光的绣品(图5)。

图5

③扇形与海棠形。扇形指的是折扇展开后的形状。折扇,古称折叠扇、聚头扇、撒扇,起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笏。原来,公元七世纪日本宫廷模仿中国宫廷的礼仪,百官在朝会时手执以桧木制成的笏,上下叠成几片,以五彩丝线贯组,笏上贴纸,书写上奏天皇之事,就如同当代的记事本或备忘录一样。演变到后来,就成了折扇的样式,又传回中国。而折扇与文人士大夫的书画相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绣品中的扇形开光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五彩云霞》中的一件红缎地平针盘金绣桌帘上,就绣有扇形开光(图6)。在著名的颐和园长廊梁上的绘画中,就大量使用了扇形开光的艺术形式。

图6

这件桌帘两个扇形开光的中间,是海棠形开光,开光内是一个蓝色的篆体“寿”字。海棠花素有“国艳”之誉,是中国的特有植物。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由于海棠花是由五个或六个或七个花瓣组成,因此可以任意安排对称或不对称的图形,非常适合用于锦地开光的设计和创作。

④梅花形与寿桃形。梅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不仅有清雅俊逸的风度,更有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品质,中国历代文人爱梅、颂梅者极多。梅花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因此,锦地开光使用梅花造型颇多。《五彩云霞》中展示了一件花布地平针剪贴绣围涎,即小儿用的围嘴儿,中心的锦地开光就是一朵五瓣梅花,其间绣出梅花、菊花、石榴花、桂花、佛手花等花卉和植物,还有喜鹊、蝙蝠、蝴蝶飞舞,构成一幅百花迎春图(图7)。

图7

这件围涎的外围,是五个寿桃形的锦地开光。寿桃又称为仙桃,民间传说“王母蟠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故以祝寿。”因此,使用寿桃形锦地开光,寓意着祝颂诞辰和健康长寿之意。

⑤葫芦形与祥云形。锦地开光的葫芦造型深受人们喜爱,是因为葫芦的谐音是“福、禄”,象征享有幸福与俸禄。民间传说伏羲、女娲兄妹在洪水中被葫芦所救,然后才有他们结婚繁衍人类的故事。葫芦多子,因而也象征着子孙万代。《五彩云霞》中展示了一件彩色缎地平针剪贴亮片绣云肩,为柳叶式,由一个红色圆形立领和十个蓝粉相间的花瓣组成,直径达到55厘米(图8)。尤其值得欣赏的是,十个花瓣设计成葫芦形开光,花蕊上巧妙地绣有寿桃、佛手、花卉等图案,寓意“福禄(葫芦)献寿”。按照不同的色彩,葫芦形开光分为四层,葫芦套着葫芦,加上领口共五层,使整个云肩形成内外五种颜色的层次,极大地增加了它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图8

与葫芦形开光相似的,是祥云形开光。祥云纹是从汉代的云气纹演变而来,祥云纹再发展就形成了如意纹。因此,祥云预示着天降祥瑞,吉祥如意。《五彩云霞》中收录的一件白缎地平针绣四合如意式云肩,就是由四个祥云形开光组成。每个祥云开光都用蓝缎勾出花边,非常醒目。开光内精心绣着四季花卉,一派生机盎然(图9)。

图9

除此之外,锦地开光的艺术形式还有许多,比如长方形、半圆形、三角形、梯形、五角形、六角形、柿蒂形、龟背形等等。用“千奇百态”、“千变万化”来形容,一点儿也不夸张。在我国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中,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各种锦地开光形式的绣品屡见不鲜,《五彩云霞》中介绍的一件名叫“磨盘葫芦”的民国侗族背扇,便是典型的一例(图10)。

图10

这个背扇的核心图案是一只葫芦,描绘在八角形开光中;八角形开光之外,是由八个梯形开光组成的一个大圆形开光,代表着磨盘;圆形开光之外,又是由四个小三角形开光围成的菱形开光;菱形开光之外,又是四个大三角形开光围成的正方形开光。层层叠叠,繁花似锦,美轮美奂,体现了侗族百姓运用锦地开光艺术形式的娴熟。

三、锦地开光创造的艺术效果

绣品中使用锦地开光的形式,创造了非常显著的艺术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是构成新的视角。好比望远镜和放大镜一样,使人们的视线更加集中于开光之内。开光内外的关系一般是主与次的关系,内为主,外为次,使人们的视线不容易被次要的画面干扰。《五彩云霞》中的一件红缎地平针锁绣肚兜,就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这件肚兜所绣的中心图案为两只鸳鸯,一只色黑,一只色白,相对而视,含情脉脉。为了突出这个中心图案,荷塘中长出的两枝莲花在空中交汇,一枝开出荷花,一枝结出莲蓬,相对成趣,形成开光,特别有情趣(图11)。

图11

二是将不同的画面巧妙地组合起来。一般地说,绣品上的锦地开光可以运用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直接绣制在丝绸锦缎上,绝大部分绣品都是采用这类方式;另一种是先绣制出开光内的纹饰,再缝缀在地子上,清代官服上的补子就属于后一类方法。缝缀开光的方式好比“百纳衣”, 可以积零为整,积小成大。一些少数民族绣品中常用此方式。《五彩云霞》中收录了一件民国时期的壮族背扇,即背婴儿的背袋,亦称“背孩兜”、“背孩袋”,就是由20件圆形和方形开光绣片缀合而成一个整体,即先绣制小片开光,再合成大片绣品。中间使用了难度较大的打籽绣、辫子绣和剪贴绣。据介绍,一个熟练的绣娘绣制此背扇大约需要花费三个月时间(图12)。

图12

三是开光内外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开光内的图案与开光外的图案,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比较典型的有静与动的对比。一件红缎地平针盘金绣桌帘上,使用锦地开

图13

光表现“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图13)。开光外,是一片静静开放的鲜花,突出了静态;而在开光内,刘海站在金蟾背上尽情舞动,随之跳出一串串金钱,突出了动态。这一静一动,使画面达到和谐统一。

还有繁与简的对比。一件红缎地平针绣桌帘上,使用锦地开光绣出一个花寿(图14)。开光内金黄色的篆体“寿”字边,是金黄色的花环,犹如花团锦簇;而开光外完全是红色地子,衬托着花寿,只是在四角作出相应的点缀,这样一繁一简,就极大地突出了花寿的地位。

图14

像这种开光内外的对比关系,还包括多与少的对比、疏与密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有与无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等等,从而使开光内外变幻莫测、精彩纷呈。

四是有效地填饰空间。不可否认,锦地开光人为地分割了地子的空间,容易造成画面的凌乱。但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在分割地子的同时,也留下进一步填饰的空间,从而丰富画面的内容。《五彩云霞》一书中展示了一件民国苗族盛装“蝴蝶衣”(图15),其中背部的图案采用双重开光。第一重开光为中心的圆形,由一条苗龙来填饰;第二重开光为菱形,由四对蝴蝶和四条幼龙来填饰;两重开光之外,有数不清的蝴蝶和幼龙。这样,整个画面在分割中互相衬托,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图15

“锦地开光”是中华民族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建筑、绘画、雕塑、纺织等各种装饰中。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锦地开光的艺术形式必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在,有必要深入发掘、研究锦地开光这一艺术形式的起源与发展、形式与内容、开发与保护,形成专门学科,并且向国际社会申请载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6月23日于北京

新著《五彩云霞》:展现清末民国时期戏剧人物绣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