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文化

《百问百答说范蠡》91:范蠡和刘基的可比和不可比之处是什么

神道之门

近日有关于神道之门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神道之门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神道之门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神道之门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神道之门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弘扬范蠡文化,“文化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决定开设“蠡学研究”专栏,把最好的范蠡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范蠡(约前520年-前446年),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他事越二十余年,助勾践兴越灭吴。功成之后,辞官经商,成为亿万富翁,民间尊其为财神、商圣。他三散千金,资助穷人,又是中华慈善鼻祖。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几近完人。

南阳籍在京文化学者夏廷献先生,自1992年开始研究范蠡,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系列文章。1994年7月在《新剧本》发表六幕历史剧本《商圣范蠡》,是把范蠡冠以“商圣“头衔的第一人。

《百问百答说范蠡》是夏先生1992至2018年研究成果的汇集。该书分条析理,旁征博引,古为今用,对我们全面了解范蠡文化大有裨益。征得先生同意,本号“蠡学研究”专栏近期将连载该书,以飨读者。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91——

范蠡和刘基的可比和不可比之处是什么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以字行之。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比范蠡晚生1800多年。之所以把二人做个比较,是基于二人都以神机妙算著称,都是开国建政的元勋,都是做到善终的智人。

先说可比之处。

一是学识渊博。范蠡的渊博学识,不再赘述。资料介绍,刘基从小聪慧过人,其父启蒙,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称其为“神童”。14岁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刘基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17岁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一次,刘基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诸葛孔明之才。23岁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了进士。

二是选择正确。范蠡选择服务越国辅佐勾践,实现了自己的政治和人生目标。刘基25岁进入仕途,任江西高安县丞,32岁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因检举监察御史,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只好上书辞职。35岁时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来到丹徒,在蛟溪书屋住下,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维持生计。37岁结束半隐居生活,到杭州居住。41岁时,刘基带着家人回到故乡。不久,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59岁时,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刘基认识到元朝大势已去,反元义军中,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推翻元朝的胆略和气派。同意了朱元璋的委任。从此站上了朱元璋隆隆的战车,驶向了大明王朝。

三是思维宏观。范蠡从出道、兴越灭吴、辞官经商,每一步都是着眼大局,战略思维。刘基辅佐朱元璋后,也都是根据大势,制订方略,献言献策。当时,反对元朝争夺天下实力较强的军队,除了朱元璋,还有陈友谅、张士诚,三股势力互不服气互相争斗。刘基分析军事形势后,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朱元璋采纳后,刘基协助朱元璋集中兵力先灭陈友谅、后灭张士诚等。从军事上为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朱元璋之军,名义上归属“小明王”韩林儿。于是,刘基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自立门户,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从政治上解决了“名正言顺”的问题。资料介绍刘基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使朱元璋完成了帝业。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子房是汉初张良的字。

四是成就显赫。范蠡兴越灭吴,为勾践打下北上扩充地盘、称霸诸侯的基础。刘基辅佐朱元璋战胜对手、推翻元朝、开创大明基业、保持了建政初期国家的安定。

五是功成身退。范蠡在实现政治抱负后,舍弃官位,迅速离开宫廷,重新为庶民,投身农道、商道,成为巨万富翁。明朝建政后,刘基先后被朱元璋授为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之后,刘基“退居二线”。再后,朱元璋赐刘基还归家乡。1375年,刘基因病卒于故里。

再说不可比之处。

一是出身不同。范蠡出身社会底层草根,怎么接受的教育,史无记载——属于早期履历不完整的历史人物。刘基出身书香门第,从启蒙到逝世的主要经历,史有记载——是一生履历完整的历史人物。

二是入仕不同。范蠡是从家乡楚国边陲远走他国,到“两眼一摸黑”的越国出道入仕的。最后达到布衣的极顶,很不容易!刘基是在大一统的元朝出道,任过基层官职。在旧体制大厦行将垮塌的形势下,审时度势,加入朱元璋团伙,做了协助英主摧枯拉朽的助推工作。且一入伙,就受到重用,顺风顺水,没有历经范蠡那样的考验和磨难。

三是业绩有所不同。范蠡的伟业主要体现在治国治军复兴越国、治家致富。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作用。建政后刘基的儒道互补思想,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参与制定的《大明律》所体现的法治思想,打破了中国古代的“人治”传统。提倡理、气并重,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为明初新一代文风之振起,在理论上起了开道作用。刘基的文学成就很高。主要作品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被评价为“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从“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看。范蠡和刘基都做到了。刘基在诗文上的成就更突出一些。

四是身退做法不同。范蠡退出官场,干脆利落,转战商场后不再过问官场之事,是“不恋栈”的典范。刘基则是藕断丝连,比较缠绵。他先是“退居二线”,虽行动不便,仍参加元旦的早朝,还做了一首歌功颁德的诗《乙卯岁早朝》。1375年正月,毫不犹豫地答应为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新书写一篇序文。二月中,刘基抱病去见朱元璋。三月下旬,由儿子刘琏陪伴,在朱元璋派出的特遣人员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已经命在旦夕了,还想写一篇详细遗表,向皇上贡献最后的心意与所学。难以亲自动手,就向儿子口授了内容,还说“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由此可见,刘基之心始终仍在官场,只是身不在庙堂罢了。他的身退,和范蠡是不可比的。

五是享年不同。范蠡寿终正寝,享年73岁。也有学者说他活了80多的。总之是过了“古来稀”。刘基享年64岁(虚岁65)。以他衣食无忧的官位,可以活得更久一些,之所以没有做到,长因是他一直体弱多病,短因是当时的“宰相”胡惟庸带御医看望偶感风寒的刘基时,在药中下了毒,加重了病情。之后,刘基面见朱元璋时,婉转禀告了服食御医所开药之后十分痛苦的情况。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宽心养病的安慰话。刘基意识到下毒之事,是朱元璋要“卸磨杀驴”。回到故居后,拒绝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物,只维持正常的饮食,不久便病故。这说明,刘基在遭到下毒后,才看清帝王本质。其眼光和范蠡是不可比拟的。

六是身后待遇不同。范蠡身后受到强调愚忠的历代帝王排斥,受到社会“重官轻商”的主流理想排斥。其伟大业绩和光辉思想被掩埋。出生地、工作地、魂归地,没有什么像样的纪念建筑。刘基身后,获得多项殊荣。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决定刘基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起,配享太庙。总之,刘基是受到明朝统治者欣赏的人物。

综合评价,笔者认为,刘基的思想和业绩尤其是对现代社会当代人的启示,比范蠡稍逊一些。

夏廷献先生所著部分图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