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教育

小学综合素质模块一第1节 第一章 教育观

小学综合素质模块一第1节 第一章 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999年《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

  4、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区别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发展[掌握]: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特别是“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概念。

  (1)国家首次在正式会议上提到“素质概念”: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副总理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1994年8月,《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明确的指导思想。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对”素质教育“”素质“的概念进行界定。素质教育包括: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1999年6月,颁布了《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已成为国家的教育政策,成为制定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两个转变:一是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向农村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转变;二是由”两基“目标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全“目标转变。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表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定性和长远性。

  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是新世纪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简述教育的含义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