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中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龚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喜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永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契合的内容而融入中国文化的土壤,与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中国化,成为“活的马克思主义”.二、对传统文化要进行辩证地分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得到思想资源、智慧和,也要防止以高扬传统文化为旗帜,反对马克思主义、拒斥先进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的沉渣泛起。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发展;继承;马克思主义与;结合;中国;韩喜平

  中国社会科学网:《意见》中强调,要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请您简要分析,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

  龚云:中国的96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96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历史积淀和传统养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吸纳了中华民族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追求人类的理想社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求大同一直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吸收这个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主义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不断进步的源源动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政、安邦济世思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理政、安邦济世思想,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这些哲学思想、人文、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迪,为理政提供了有益,为建设提供了有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这些思想,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并赋予其新的含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以而闻名于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思想 ,如“民为邦本”、“和而不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仁者爱人”、“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扶贫济困”思想,等等。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始终追求和平、和睦、和谐,推崇“协和万邦”、“亲人善邻”、“亲望亲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基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的文化基因。习总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亲、诚、惠、容”等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合思想。

  韩喜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提供丰厚,反映的是文化能力问题,这一能力是由文化的品格、特质等因素所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走来,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中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伟大生动实践过程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与当时正在做的事情、与当时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创造化,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成功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了21世纪。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上,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没有现成方案,必须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离不开文化沃土的。从文化发展脉络上看,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价值的彰显;从文化能力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追求、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突出优势;从文化支撑上看,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智慧和力量;从文化自信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能力和水平。

  罗永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根脉,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成一格的价值追求和向往,反映着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这种文化基因和文化性格代代相传,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世界。这些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识,不仅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凝聚民气国魂的丰厚,也以其富含的关于为政之理的知识智慧和思辨,着我们党在历史新起点上推进的新的探索。这是我们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立足的重要文化土壤、所面对的重要文化现实,是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资源和文化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中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应当做好哪些工作?

  龚云:一、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的观念反映,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结构决定的,最终决定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反对无限夸大文化作用的“文化决”观点。

  二、对传统文化要进行辩证地分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得到思想资源、智慧和,也要防止以高扬传统文化为旗帜,反对马克思主义、拒斥先进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的沉渣泛起。

  三、要树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地位,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的关系,要立足于发展社会化主义先进文化, 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忧情,目的还是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时代、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传去。

  韩喜平: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理论、观点和方法,要从整体的、辩证的视角把握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要历史地、发展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要科学、客观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思想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守”和“边”、“中”和“外”的辩证关系。

  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程中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要立足于国家视野和战略,大力实施文化传承工程、文化安全工程、文化普及工程和文化走出去工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当代中国发展、当代中国建设,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的积极因素,持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着力打造文化强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