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教育

教育的实质是什么?这位资深国际教育从业者的近距离感受让人深思(下

  原标题:教育的实质是什么?这位资深国际教育从业者的近距离感受让人深思(下)

  如果还没有看上篇,链接在这里: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在看似高深的概念中,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它! (上)

  上篇有说,研究者们发现元认知是一个引导我们思考的【过程】,并把这个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

  那今天就来讲这个,我们带着孩子一起阅读时,如何让他们觉察?让他们判断?让他们做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简言之,如何后天训练他们的元认知?

  在阅读时,很多孩子读着读着,就把自己的意识给读飘了!他们会觉得,如果我这样一行行地读下去,一页页地翻下去,那我就是在读书了!

  如果读的是英文书,那这种“读书”的感觉就更强了!通过拼读,通过解构词,通过认识Sight Words (不用拼,看一眼就能认出的词),我可以从头到尾,流畅地读出来哎!你怎么能说我没有在读书呢?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话题:阅读能力检测。我们来看,在老师一连串的指令和提问的背后,检的, 测的,都是些什么呢?

  1. Literal:是否明白字面的意思。举例:发生在哪里?都有谁?在干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类似这样,能明白那些作者直接写出来的内容。

  2. Implied:是否明白字里行间的隐含意思,相当于read between the lines (言外之意)。 举例:能判断出主人公的性格吗? 能明白作者的意图吗?你读完后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类似这样,能明白那些作者【没有】直接写出来的内容。

  1. 读得很流利,好多词都认识,但是一问问题,挠头抓耳看着你,回答不出来。

  2. 老师是个美国人,说孩子的理解能力要加强,让我回家和孩子读中文书!读中文??

  在中文母语的背景下,锻炼孩子如何明白字面意思,如何明白字里行间隐含的意思,以及,让孩子知道更多话题,建立更多背景知识。把这种理解力迁移到英文阅读中,从而提高英文的阅读能力。

  自己读不出,读不好,但在老师的帮助下,可以对很简单的内容产生非常丰富的理解,能进行复杂的思考。比如推断,预测,与自身经历相联系......简而之,读完后,会有好多话想说。

  如果读的是英文,就涉及到各种对词的认知能力:比如拼读,Word Family (字母组合),Rhyming Words (押韵词),前缀后缀,把单词拆分,认识的Sight Words 不够多。

  可能原因二:可以读出词,但是不明白意思,做不了联系(Make Connections)。

  无论是原因一,还是原因二,这种情况下,加强孩子的Word Knowlege,就变成了更紧急的重点,老师家长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干预了。比如:解词猜词认词,让读变得更流畅,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在母语的前提下,如果自己读完后,迷迷糊糊不太懂,那同样的内容,我们来读,他/她来听。

  听完后,如果明白了,问题也能答了,还能问出一些问题,说上一些自己的想法,那理解力上没什么大问题,此时需要重点加强的是:对文字的认知能力。

  4. 一组孩子,不同阅读级别,每人拿着不同的书,怎么还会同时在一起,和老师进行Guided Reading (指导阅读)?

  当老师在教同一个理解技巧时(Comprehension Strategy), 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孩子认字能力比较低,但理解能力强。反之,有的孩子认字能力强,但理解能力不够高。此时,这一特定的理解技巧,刚好又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要学的。

  7 Keys, 我们不陌生,是这个读系列的两本主线参考之一。那左边的这本是什么?

  写到这里,心里有点疼。太多的时候,我们觉得小孩子阅读不理解,那是因为认字少。可是,又有多少人会想到,还有那样一群大孩子,一群高中生,甚至是长大了后的我们,还苦苦挣扎于“我读了,但是我没懂”的灰心中......

  阅读有方吗?长途远足需要装备吗?这之间的道理似乎都是相通的。阅读,不仅仅是拿起书来开始读......

  大家评价Cris,说她特别好。因为她,一些对自己几乎都要的大孩子们,不读了,愿意主动读了,逐渐爱上读了!

  当被问到是否有秘诀时, Cris说到一点,在Decoding Skills, 在Comprehension Strategies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明白: 理解,是他们自己的承担,没谁可以代替做。所以,他们要自己【意识到】什么时候卡住了,要自己【到】自己意识了哪里,要自己【觉察到】自己脑中的那些声音!

  这个过程就像开车,出现故障时,半抛锚时,跑偏线时......能够马上【觉察到】。因为只有在觉察到了后,才会有后续的分析,判断,行动,最终重新回到预期的目标轨道上。

  觉得有点疑惑,不是很懂,到这种念头后,下意识地集中注意力继续读,希望可以找到答案。

  我以前都不知道这个!原来是这样啊!——获得新知识,添加到自己的背景知识中。

  以前我觉的是那样,但是现在我是这样这样想!——将之前所读进行推理综合,把零散信息拼成块(就像拼图那样)。

  感觉怎样?有一些点,我们在阅读时,也会不自觉地,下意识地在进行。此时,脑中会不会有声音响起:啊,原来这个就是元认知啊!

  这里要再解释一下,这个读系列,是以下面两本书为主线,所以在具体举例时,用得也都是英文阅读的场景。

  但是, 像我们反复说的那样,语言是意识的载体,同样的想法,意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这也验证一理论:孩子在一种语言下学会的阅读技巧,理解方法,换到其他语言中,并不需要重新学。因为这些技巧,这些方法,已变成了【技能】,会跟着自己走。

  所以,虽然例子都是英文的,但是这个思,大家都能get到,换成中文的,也是可以的。

  说一个词:Fix-up Strategies, 也有人叫它Fix-up Tools。Fix-up说的是修理,解决, 改进;总而言之,让它变好。比如,和朋友吵架了,闹到不行,得想个办法Fix it up!

  再说一个词:Tool Box, 也有人叫它Tool Kit, 工具箱。这么说吧,家里空调坏,急忙喊来修理员。人一进门,傻眼了!大哥,你在逗我吗?空手来,不带工具箱?

  欧了,明白了重要性,那这之后的内容理解起来就顺畅多了!因为阅读时,孩子们是带着工具箱的,里面装满了各种修理故障的Fix-up Tools!

  而元认知能力,就是让孩子能自己意识到,这些工具要在什么时候用;能自己判断出,具体需要用哪个。

  能知道究竟是什么把自己绊住了(Breakdown)。是词?是句子?还是概念?

  如果是词,可重读,可继续往前读;或者停下来,根据已经读过的猜意思;如果还是无解,查字典,或者去问人。

  如果是一个句子,又刚好有配图,那就看看图,看发生了什么。顺着情节走,退回去重读,或者继续往下读,看意思是否get到。如果还是迷糊,问同学,问朋友,问家长,问老师,各种问就好了.....

  如果是一个概念,试着去归纳读到现在,书里都说了些什么?通过归纳去试着理解。(这个在今天的文里有具体的例子解释,继续往下看)或者,想办法建立更多的背景知识。比如说,查书,查,上网找资料,或者去请教懂这个话题的人......

  而在使用这些工具之前,最最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他/她要对自己的理解负责。当脑中的声音没有了,当画面感消失了,当无法集中开始飘了,自己要【意识到】。

  要让孩子明白,如果意识到自己卡住了,不能手就那么地划过字,继续漫无目的地读下去。而是要停下来,想一想,应该用哪个Fix-up Tools 去解决!

  这些阅读的技巧,帮助理解的方法,看不见摸不着,听上去又是那么地抽象,那怎样让孩子学会呢?作为父母,我们又该怎样帮助和支持他/她呢?

  我们要给他们做示范!就像自言自语那样,把想的过程,把意识的,清楚地说出来!——Think Aloud!

  这也解释,为什么学校老师会反复家长说,在家里,要多和孩子一起读啊一起读啊,尤其是当孩子还小时,对阅读懵懵懂懂,处于摸索阶段。

  不论是我们读给孩子听,还是孩子读给我们听,关键点在于这个【在一起】。因为只有通过在一起时我们的示范,怎么思考,提问;怎么推断,联系;出现问题时,怎么发现,怎么调整,怎么解决.....这些本来无声无影又无形的【意识】,孩子才会真实而具体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再这之后,就到了第1.1节里说的那种状态: I Do, We Do, You Do! ——示范完后带着你走;等你学会了,熟悉了,掌握了,你再自己来。

  两人一起看封面,读题目,读作者名。互相和对方说,自己觉得Regina会犯一个怎样的大错误,并在封面图里找细节。

  妈妈这时可以选择直接告诉, petal就是花瓣的意思啊!当当当,句子通了,顺了!我们继续往下读吧!

  但是,这位妈妈很威武, 直接说答案还能成?以后碰到难词时,难道每次都告诉?

  这个词有点难。我们一起先看图,之后再把这句话重新读一遍。读的时候,把这个不认识的词换成Hmm。也许这样,我们就能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了。

  我们一起想,到现在为止,我们都知道了什么?首先我们知道Regina不太会画画。可是你看这一页,她开始在纸上画线了,似乎是想要画点什么。

  然后我们知道她在画一朵花,当我想到花,我觉得petal应该就是“花瓣”的意思,一朵花瓣,再一朵花瓣,对不对?

  此时,这位妈妈做的就是给孩子示范,示范如何用Fix-up Tools去弄明白一个词的意思,从而让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能够继续顺下去。

  不过,要注意的是:不是遇到每一个难词都要这样去引导。还是那句话,不要过!不然,大人累,孩子累,还没读多少,孩子的阅读热情就被我们吓跑了。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通过直觉来判断,看此时是不是一个教孩子具体方法技巧的好节点。

  为了弄懂元认知,我看了很多资料,很多资料。看到有人说“其实人与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元认知能力的强弱不同”,我就想,既然元认知很重要,那么,那些高效人士的元认知能力,是不是都很强?

  找来《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发现,如果简单点,七个习惯中的六个,都可以从高元认知能力的角度去解释。

  又想,既然元认知的能力很重要,那教育的一部分是不是元认知?后天训练元认知?我想到了初中的人文课,高中的历史课。发现在教具体知识前,给到孩子们的,是不同角度的思维模式。老师给孩子示范的,也是在某种思维模式下,怎么出发,怎么觉察,怎么调整,怎么解决!

  我们让孩子去思考,问他们是怎么想的啊......而这些不同角度的思维模式,会帮助孩子把脑中的各种想法组织起来,将点状信息连线,成型。简而之,他们怎么去思考!

  找到一张图,说的虽然是知识,经历,和创造之间的对比,但是这个形式可以解释我的意思。那些点就是脑中的各种想法,用思维模式去组织。

  三想,学校里的很多科目,在进行任务时,会给到孩子们各种Rubric, 简单说就是列出每个级别的具体表现,比如做陈述的Rubric, 写作的Rubric, 画一幅画的Rubric......一个一个点,详细列出开始级别是什么样,逐渐形成是什么样,符合期待,超过预期,又是什么样?让孩子对照着,自评,互评,对自己所做的进行调整。

  四想,孩子举手发言时,为什么我们不要说“你想好了再回答“;为什么解答孩子问题时,不要上来就说”你第一步要这样,第二步要这样“,而是沿着孩子思考的轨迹引导着,让他自己不断调整,最终找到答案。

  五想,那人的思维边界,是天生?还是可以后天培养?我找到了Mindset这本书,学到一个词,Growth Mindset。

  通过这本书的解释,我明白了我们的思维边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刻意训练而提高。也是通过这本书,我似乎也明白了阶级固化这种说法下,在起作用的究竟是什么?

  在图书馆借书时,挨着Mindset的,是另一本:Happiness。六想,元认知能力提高后,我会做事更高效,我的思维边界会更高远,那它会让我更快乐,更幸福吗?看了两章后,找到了答案。也突然想通怎样才是“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想了很多,心情很激动,感觉自己好像发现了什么......但开始写时,意识到这个写起来没有完啊!一定不是上下两篇就可以做到的!所以,先埋个笔,在以后的文里,再逐渐融入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