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热点

程曼诗:“无手机课堂”真的能适应新常态吗?_社会热点精华素材

手机是否进课堂,这个命题还应该视具体课程和学生而定。比如有些理工科类课程,手机进课堂不仅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而且因为玩手机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这样的学生还是不带手机进课堂的好。

第三,在如今信息爆炸时代,课程的内容要比以前丰富得多,比如新闻学科,日新月异的新闻热点呼吁师生随时紧跟社会最新动态,因此有的老师不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养成随时关注新闻的良好习惯,多多积累新闻素材(方便与老师进行课堂互动)。当然不能本末倒置,手机是作为教学辅助才能出现在课堂上,而不是学生打发时间的工具。

拿手机刷微博、玩微信、看新闻……这已成当前众多大学生每日的生活习惯,然而,这样的习惯被许多学生带进了课堂。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类特殊人群,即课堂“低头族”。为了让课堂“低头族”能抬起头来认真听课,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都在推行“无手机课堂”。(12月30日中国新闻网)

那么何谓新常态?这是习式热词之一,意为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在互联网时代,手机的出现是必不可挡的。尽管它的出现让现实社会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我们还应该树立一个辩证否定的思维来看待,用“扬弃”的意识来判断,而不能以偏盖全,。

第二,大学老师经常会布置课堂作业,就某一个式题目,现场让同学们在网上搜索资料,然后写下自己的思考交上去。大学一堂课有的80-120人,每一个同学写一张纸,每次收上来厚厚一摞,几次作业布置下来,会浪费很多纸。布置作业的目的是在于了解每个同学的观点,因此有的老师会让同学们现场用手机发电子邮件交作业。一来便于保存,二来无纸化高效率。这种充分利用手机的教学方式深受同学们喜爱。

的确,如今的“低头族”比比皆是。不仅是学生,也包括很多社会人员。经常会有新闻报道,比如有的年轻妈妈带着小孩过马,顾着玩手机结果导致身边的小孩被车撞;有的人边走边玩手机,结果掉到水塘里了;有的人用手机边充电边看电影,结果手机发热发烫甚至爆炸,等等。由此不难看出,玩手机是社会的新常态。

稿源:荆楚网

作者:程曼诗

手机进课堂,表面上看无疑是对于现代教育体制的挑战。不过细细说来,既然大部分人都无法手机的,为什么有关单位就不能找到一个新思来处理问题呢?难道手机的存在就真的只能视为“病毒式”?

但总体来说,新形势也期待教育方式新的变革。老师们要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变填鸭式为探讨式、交互式。强制反对手机进课堂,对于有的同学而言也只是留得住人留不住心,不免流于形式。重要的是同学们也应该加强自觉自律,正确对待“手机课堂”,才是需要思考的。

近些年,包括太原理工大学、佛科院医学院等高校都在实施这一措施。太原理工大学此项活动是由该校团委网络信息中心发起,面向全校各学院开展,无专业年级,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参与。佛科院医学院则实行“离手机课堂”方针,学生上课前把手机放进教室的“集装箱”内统一存放,并且学生课堂手机情况和考勤挂钩,没有手机的将按旷课处理,这是校方硬性要求。

在湖北某大学里,就有老师不学生带手机进教室。原因有二:第一,大学课时较高中少,很多专业课一个星期只有一次,而且一次才90分钟。毫无疑问,这90分钟里面老师会讲很多浓缩的精华,进度也会很快。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带个笔记本和笔进教室上课,仅仅抄笔记恐怕就要耗费大量精力,哪还有心力去跟着老师的思考(因为大部分考试复习时会用到笔记)。而课堂的精髓在于学生能够开动脑筋,进行头脑风暴,与不同思维的同学之间碰撞出思想火花,受到的才是珍贵的。因此有老师主张学生应该用手机拍下PPT,上课竖起耳朵听就好,回头随时都可以复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