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宁网事

龙门浩月、黄葛晚渡,王尔鉴与巴渝十二景

旧时的文人墨客,大多喜欢吟风赏月,留连山水,迷痴景色。因而各州府县,总要弄出些八景、十景之类的名目来,以显示一方水土,物华天宝,佳景逼人。

就以山城重庆来说吧,无论是“巴渝八景”,抑或是“巴渝十二景”,无不是前人尚景的一大杰作。

旧时所谓的“巴渝十二景”,是清人厘订的,其入选佳景全都属巴县境内,那时的“巴渝”,系指如今主城区周边地区而论的。

巴县,自从公元561年始建以来,直至1911年满清王朝垮台,在漫漫1350年间,巴县衙门里究竟有过多少个县官,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在众多巴县知县之中有一位县大老爷,重庆人是不会忘记的,他就是清乾隆年间的巴县知县王尔鉴。

一般来说,封建时期的官员大多腐败、贪婪,不学无术者众、行为不端者多。王尔鉴则不然,其人博学多才,颇富文采,是一位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的县大老爷,故而给重庆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啥这样说呢?这可从王的身家事迹以及他编写的《巴县志》,厘订的“巴渝十二景”入手,便可知其人而窥其大概了。

王尔鉴,字熊峰,河南卢氏人,清雍正八年进士。初时,官居山东济宁州知州。乾隆十六年,不知是因为何事而被朝廷降职,一下子从山东调到重庆,降补为巴县知县。知县,是主持一县政事的长官,降为七品芝麻官的王尔鉴,业余闲暇仍喜欢舞文弄墨,他征文考献,创修县志,正是这个时候发端的。

也不知又为何事,乾隆十八年王尔鉴被罢了官。至乾隆二十年复任,他再续前文,孜孜以求,终于在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1年)修成《巴县志》。

对于二百多年前的重庆,今人已是知之不多的了,而王尔鉴修编的《巴县志》恰好给今人多少补益,《巴县志》中那张《古城重庆图》,对今人了解二百五十年前的重庆城,是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历史上,《巴县志》有三部,第一部是王尔鉴修的乾隆《巴县志》;第二部是清同治《巴县志》;上世纪三十年代向楚主编有民国《巴县志》。被后人引用最多的,以乾隆《巴县志》为最,又称王志,乾隆旧志。

善诗长文,喜好山水的王尔鉴,在修《巴县志》时,不是全凭文献史籍,他曾亲自踏勘过巴县境内的各处风景名胜,著名的“巴渝十二景”正是他身临其境,细细观察,反复推敲之后一手厘订的名目,再经撰诗著文渲染而名世的。

巴渝风景名胜,在王尔鉴之前曾有过所谓的“巴渝八景”,这八景即:金碧香风、洪崖滴翠、龙门浩月、黄葛晚渡、佛图夜雨、孔殿秋香、觉林晓钟、北镇金沙。这八景,早在明代已拟定。

八景之中的“孔殿秋香”,说的是重庆府文庙大成殿里的桂花香。南岸觉林寺有口巨钟,晨钟悠远,得名“觉林晓钟”。“北镇金沙”,指的是朝天门隔江而望的江北城的金沙门。王尔鉴把这三景去掉,另添“字水宵灯”、“缙岭云霞”、“歌乐灵音”三景,再新增“海棠烟雨”、“华蓥雪霁”、“云篆风清”、“桶井峡猿”四景,又改“金碧香风”为“金碧流香”,遂有了“巴渝十二景”之说。

为啥去掉三景?王在《巴县志》中说:“孔殿秋香,桂盛也,何地无桂?觉林晓钟,清远也,何寺无钟?北镇金沙,形胜也,渝州襟带江山,处处沙明日衬,何取一隅之形?”从这段文字来看,王尔鉴确实言之有据矣!据说,在厘订“字水宵灯”名目时,王尔鉴不仅从南岸观看过,也从江北观察过,既在山间眺望过,更从水边领略过,最后才体会到江南观景,星月交际,灼然江波,浪卷金花,灯火若虹之妙而定名的。  

岁月悠悠,二百五十年过去了,王尔鉴的《巴县志》还泽惠今人。仅此而论,称王尔鉴为巴渝文化、人文历史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一代学人,决不溢美、夸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