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魅力  旅游

民俗 | 壮族会鼓——声名远播的民间文化杰作

编者按:近期,梁肇佐老师应邀为国家图书馆录制《壮乡民俗秘境》系列非遗课堂,向全国推介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加强非遗知识的普及,加深读者对我市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成果的了解 ,现将其课程内容整理刊发。

壮族会鼓2018年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

成立60周年大庆表演

壮族会鼓是流传于广西马山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其声势浩大,民众参与性强,特别适合各种喜庆场所的表演,深受人们的喜爱,因而声名远扬。壮族会鼓是马山县民间艺术“三宝”之一,2008年,壮族会鼓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会鼓表演 陈卓凡/摄

鼓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鼓与舞的融合,就成了鼓舞,鼓舞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姿态,表明鼓从最初诞生时起,就起到鼓舞士气、鼓舞人心的作用。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鼓是土鼓,是用土烧制而成的,到了商周时期,有了革鼓,战国之后出现了铜鼓、铁鼓、木鼓、竹鼓等。

壮族会鼓是中国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方鼓文化的代表。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北方的鼓粗犷,南方的鼓纤细,但壮族会鼓却完全改变了人们固有的认知。壮族会鼓以“三大”著称,即以鼓身大、声音大,场面大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壮族会鼓的乐器以牛皮鼓为主,其鼓身制作工艺独特,选材讲究。传统的牛皮鼓一般鼓腔用樟木、榕树、枫树等原木挖空制成。会鼓场面极为壮观,最多时曾见千人会鼓的奇观,鼓声震天,十里之外可闻。

壮族会鼓表演

马山县是位于红水河边的一个长期贫困县,属于大石山区,曾经是全国特别贫困县之一。就是这么一个经济贫困县,传统文化资源却十分丰富,因为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而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马山“三宝”为: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壮族打扁担。

壮族会鼓,其乐器除牛皮鼓外,另有锣、钗组合而成。据考证,壮族会鼓在宋代已出现。到了清代,壮族会鼓达到了鼎盛时期。据《隆山县志》所栽:“击鼓之习,相传已久,今犹未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为自由娱乐期,每村每屯,男丁三五成群,作赛鼓之乐“。故壮族会鼓亦叫赛鼓。

壮族会鼓表演

赛鼓用于比赛,一般为两村屯比赛。比赛时由族长领头,选村中强壮的男丁作为鼓手参加比赛,谁的阵容威武,鼓声铿锵有力、节奏变化丰富、擂鼓时间长便是赢方。会鼓的场地一般在村头、圩镇中心。

会鼓曲牌丰富,主要有:混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及插曲鼓。最初用于驱邪镇妖,外袭报警,祈求吉祥,后演变为民间喜庆活动娱乐方式。

壮族会鼓制作

壮族会鼓植根于民族民间文化土壤,千百年来活态传承从未间断。马山县现存的牛皮鼓,历史悠久,1956年广西博物馆增将一面近400年的牛皮鼓作为文物收藏。

壮族会鼓传承后继有人

壮族会鼓远近闻名,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传承保护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传承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活跃的壮族会鼓队达十多支。近年来,壮族会鼓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进行表演,如台湾、上海世博会,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民运会、南宁国际民歌节等活动。(END)

【作者简介】

梁肇佐,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副主任,研究员,南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宁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出版的著作有: 《红水河》《远天星的诱惑》《壮族歌圩调查研究》《民族文化呈现与思考》《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与保护研究》等。2016年主持市级研究课题《壮族刺绣研究》并结题出版;执行主编《南宁歌谣集成(壮族卷)》《老南宁记忆》;主持国家艺术基金课题《广西粤剧百年图史》。2013年获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6年理论专著《壮族歌圩调查研究》获广西政府文艺最高奖铜鼓奖;2018年12月,获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文联联合授予首届广西文艺花山奖•创新奖。

信息来源:南宁市文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