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都市男女

石柱县疾控人:因为热爱,我们当好“疫线”排头兵

2月19日,是石柱县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的第28天。疫情发生以来,石柱县疾控中心一直冲锋在前,疾控人用生命和汗水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保护辖区内百姓的健康和安全。在这场“战疫”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岗位,深入“疫”线,用责任与担当,留下让人感动的故事。

一名“排头兵”,一群“90后”

1月23日,石柱县首例“新冠肺炎”病人确诊,且首例病人就是本地病例,这给石柱县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当晚,县疾控中心主任谭余就带领流行病学调查组、采样检测组、消杀组人员赶赴疫点开展工作。

去之前原本已经召开了疫情防控工作布置会,可在车上面对一群90后稚嫩的面孔,谭余心里敲起了鼓,不放心地说道:“再强调下,一会儿到现场,大家千万要做好个人防护,首先要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好老百姓。”

进入疫点,流行病学调查组人员开始工作。“你好,我是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调查组人员话音未落,谭余立马纠正道:“你好,我们是疾控中心医生,想向你科普下‘新冠肺炎’知识,这期间你是不是与某某接触过,你再仔细回忆下,麻烦你留下电话号码,保持电话畅通,有需要我们再与你联系。”

(石柱县疾控中心前往疫区疫点展开防控)

谭余叮嘱,流调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抓住病人“从医”心理,要让对方放下戒备没有抵触,如果对方不照实说,漏掉一个潜在传染源就有可能引发聚集性疫情。

在谭余的带领下,石柱县疾控中心全体职工放弃休假,在除夕夜几次前往疫点,终于锁定了辖区内“新冠肺炎”的传染源头,摸清了传播链条,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扩散。

由于不间断地高负荷工作,2月11日夜间,谭余开始流鼻血。然而,第二天一早,他还是照常到单位工作。碰到他的同事都关切地让他去医院看看,他却笑着回答:“没得事,一会就好了。”

塞到鼻腔里的纸被血浸透了又换,浸透了又换,废纸扔满了垃圾桶,谭余还是伏在办公桌前认真分析数据、研判风险,直到 2月13日,他才抽空去医院做了简单治疗。

(谭余和同事正在开展疫情研判工作)

检测组挑大梁,姐妹花挥“利剑”

1月21日,石柱县报告首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后,朱芙蓉、盛英月两位“小女生”便挑起了核酸检测的大梁。

核酸检测几乎是与病毒“零距离”接触,从样本接收登记、实验室环境准备、个人防护装备到实验检测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需要五六个小时,且检测过程十分艰难。

盛映月说:“做实验每个动作都要慢,既是为了保证质量,又是因为防护服不透气,身体散发的热量包裹在里面,动作大了会让防护镜起雾导致检测工作没法开展。”

(盛英月和朱芙蓉正在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工作)

核酸检测是确诊感染与否的最快速有效手段,是及早确诊及时控制传染源的重要依据,是疫情抗击一线不可或缺的“利剑”。因为深知检测工作、检测质量的重要性,他们克服艰辛,因防护资源短缺,不足1米6个头的两人穿着1米8的防护服开展检测工作,虽常常需要通宵达旦开展检测,也毫无怨言。2月1日,疾控中心检测人员得到充实,但姐妹俩仍然每天坚持工作14小时。

2月2日,她们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以赤诚之心发出铮铮誓言:“面对这样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我也曾紧张害怕,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自愿接受组织的考验,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不计个人得失,不怕流血牺牲,履行岗位职责,只要疫情不解除,我们就一直坚守,为维护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从同班同学,到流行病学调查组“排挡”

谭契和张宗江是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的同学,在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他们经常深入疫区疫点,穿梭在隔离病房开展工作。朝七晚十二是他们的常态,加班通宵也是家常便饭。他们一个主要负责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一个主要负责数据汇总分析,风险研判,配合十分默契。

(谭契和同事在隔离病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张宗江在超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穿上防护服就是穿上使命,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谭契将自己的家人安顿回了老家,张宗江也将怀孕8个月的妻子带回娘家由岳父岳母照顾。

“我已经27天没看见我3岁的女儿了。”不知道是因为熬夜还是思念,谭契红了眼眶。

“媳妇,今天感觉怎么样?”张宗江趁着空隙时间给妻子拨通了视频电话,但没说两句,见着有人进来咨询,就立即结束了通话。“我只有抽空才能跟媳妇联系,虽然没尽到做一个准爸爸责任,但我相信儿子长大了听到这段故事,会为我骄傲的。”说这话的时候,张宗江布满倦容的脸上带着几分自豪。(文/黄丹丹 秦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