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资讯  资讯

政府工作报告-南宁日报

政府工作报告-南宁日报

  过去五年,是南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沿着习总指引方向奋勇前进的五年,是南宁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六大升级”工程,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十三五”规划胜利收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规划开局顺利,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现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4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市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省会城市,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南宁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一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翻一番”,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5年增长37.8%、43.5%,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南宁贡献。

  ——经济实力提升进位。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26.3亿元,在全国城市的排位由2015年的53位跃升至47位。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由2015年的20.3%提升至21.3%,财政收入占全区比重由2015年的24.5%提升至28.4%,经济首位度稳步提升。

  ——“南宁渠道”越走越宽。助推中国—东盟博览会升级发展,以面向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不断扩大,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多个国家级开放平台落户南宁,赋予我市更多先行先试重大使命,南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

  ——“中国绿城”愈加亮丽。坚持治水建城为民,“百里秀美邕江”全面展现,实现“治理一条江、激活一座城”,邕江水质年均值达到“二类水入城二类水出城”。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中稳居前列,“南宁蓝”保持常态。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荣获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连续三年蝉联“美丽山水城市”,天蓝地绿水清成为南宁城市底色。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为守好祖国“南大门”作出了突出贡献。每年近八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2020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542元、16130元,分别是2015年的1.3倍、1.7倍。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荣膺国家卫生城市“三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入围“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工业提质扩量。坚持“二产补短板”,工业经济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18家,数量稳居全区首位。2020年,全市亿元企业392家,产值超百亿元工业园区6个,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7%,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占全市比重38.8%。电子信息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成为全市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区比重达50%以上。以瑞声科技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集聚,以合众等企业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首府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服务业提质升级。坚持“三产强优势”,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3107.7亿元,是2015年的1.8倍;金融业增加值574.5亿元,占全区36%;电子商务重点企业交易额3967.7亿元;3A级以上物流企业40家,是2015年的4倍。获批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落户南宁,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南宁国际铁路港投入运营,中越(南宁—河内)跨境集装箱班列累计开行超500列。数字经济迅速发展,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加快建设,拥有浪潮、腾讯、科大讯飞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5669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实现全覆盖。

  农业提质增效。坚持“一产显特色”,以“三区三园一体”建设为抓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实施现代特色农业“10+3”提升行动,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年产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火龙果、沃柑产区,蔬菜、水果、畜牧业成为超百亿元产业。“邕”字号农产品品牌唱响国内外,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个、地理标志商标9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192个,获认证富硒农产品58个,沃柑、火龙果以自主品牌远销国外。获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田园综合体共19个,新增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34个。

  互联互通走深走实。机场第二高速、贵隆高速、柳南第二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60公里。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开通航线条,实现与全国省会城市直通航和东盟10国首都全通航。建成邕江上下游航运水利枢纽,实现2000吨级船舶直达粤港澳。南昆高铁开通运营,贵南高铁、南崇和南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客运骨干线;开放平台做大做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累计新设立企业超2.5万家,形成具有全国首创性制度创新成果12项,2020—2021年度制度创新指数在同批19个片区中综合排名第4。(下转2版)

  (上接1版)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东盟金融城累计入驻金融机构(企业)264家,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中国太平东盟保险服务中心等重大项目落户,2020年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是2015年的2.6倍。中国(南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入驻企业106家,累计完成进出口业务量1.3亿单。

  合作交流行稳致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累计招商引进项目2566个、商务口径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56家;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020年达986亿元,是2015年的2.7倍,年均增量超百亿元。获批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累计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32.2亿美元、年均增长54%。成功服务第13至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服务第七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成功举办《春天的旋律》跨国春晚等文化交流活动和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等重大国际赛事,国际友城增至26个,城市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在全国首创公共资产负债管理智能云平台,实现公共资产“摸得清、来去明、管得住、利用好”。机构改革全面推进,完成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任务。49家国有“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化出清,市国资监管企业混改比例达40.7%。国有林场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率达97.2%。推进一批民生领域“微改革”,打造全国首个“区块链+人社”应用平台,在全国率先实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享”,推行医保“一站式”即时结算平台,“不动产登记24小时不打烊”、“智慧人社”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显现。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以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增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21个、总数达32个,引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12家。南宁·中关村由“一基地”拓展为“一基地、一园区、一中心、一飞地”,聚集创新主体475家。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1151家、是2015年的4.9倍,拥有广西“瞪羚”企业37家、占全区34.6%。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市场主体活力充分释放。落实各类减税降费政策,提升企业政策红利获得感。降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搭建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等“八大平台”,创新推出复工贷、稳企贷、桂惠贷等系列产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创新开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服务,在全国首创“政策找人、补贴找企”的“免申即办”服务模式,提高政策兑现便利度。2020年末,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77.7万户、较2015年增长46.7%。

  城市综合承载力快速提升。五象新区化茧成蝶,建成区面积由2015年的30平方公里扩大至60.2平方公里,入驻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12个、世界500强企业40家、中国500强企业31家,新区成为新市民安居的新载体、新产业集聚的新空间,“再造一个新南宁”目标已从蓝图变成现实。清厢快速路、青山大桥、沙井—南站立交等一批重大道路和桥梁工程建成通车,“六横七纵”主干路网基本形成。地铁1—4号线号线即将投入使用,南宁地铁从无到有、从“十”字布局到“井”字成型,进入网络化运营时代。外迁南宁东等5个高速公路收费站,实施柳南高速路改快速路等一批“高改快”项目,主城区空间大幅拓展。横县获批撤县设立横州市。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874.16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增加207.99万人,人口增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10位,城市集聚力不断增强。

  城市生态宜居水平巩固提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牢守住蓝天碧水净土。强化扬尘污染综合治理,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5%,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列第17位。推进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加快城市内河全流域系统治理,地表水水质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成区原有38个黑臭河段全部消除黑臭,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农用地安全利用推进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全面完成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

  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不断提升。深入开展“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常态长效,综合施治、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市容市貌焕然一新。“五个礼让”活动内涵不断拓展,首府文明礼让蔚然成风。“以学促管、学罚结合”的电动自行车管理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城市交通治理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地下综合管廊88.5公里,“马路拉链”、“空中蛛网”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开展仓储物流等11类重点消防安全整治,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不断强化。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市区5G网络基本实现连续覆盖,“一码通城”在全国率先实现公共服务多场景互联互通。

  法治政府建设成为全国示范。坚持依法行政,将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荣获全国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累计提请市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20件,出台政府规章22件、规范性文件222件。依法接受及其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监督,代表议案和建议、政协提案办结率均达100%。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成市场监管等5个领域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均等普惠、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

  营商环境改善幅度进入全国前列。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枚公章管审批”,推进政务服务“一事通办”、“简易办”、“网上办”。全市99.7%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即办件比例提升至35.7%,市本级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9%;实现696个政务服务事项“同城通办”、447个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区通办”,与8省17个城市建立“跨省通办”合作关系,通办事项达183项。“拿地即开工”、“容缺后补”、承诺审批等改革得到企业和群众广泛认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南宁成为全国80个参评城市中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4个城市之一,登记财产、政务服务指标获评“全国标杆”。

  社会治理加速现代化。扎实推进平安南宁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打击、整治电信网络和禁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群众安全感达98.1%,入选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山派出所获命名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落实市四家班子领导包案制,有效化解信访积案等突出矛盾纠纷问题。创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教育转化和有效管控工作,在全区率先建成教育矫治违法犯罪青少年励志专门学校。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列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市创建名单。加强地方金融监管,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尽锐出战、精准发力,持续“跟上、盯住、办好”,坚决打好“四大战役”、“五场硬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突出产业扶贫,实现脱贫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扶贫产业基地全覆盖,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安置6.3万人。上林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隆安县成为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马山县“体育+旅游+扶贫”模式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四早”防控措施,56例本土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专业救治医院医务人员“零感染”。扎实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压实“四方”责任,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突出“人物同防”,抓好进口冷链食品管理和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管控,严厉打击“三非”人员,实现境外输入、进口冷链食品引发疫情“零发生”,疫苗接种率排在全区前列。

  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增就业3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逐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万户,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7.4万套。建成市第二福利院和10个300—500张床位公办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188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民政部、财政部验收并获优秀等次。强化兜底保障,累计发放低保资金24.7亿元、特困人员供养补助7.1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投入491.5亿元完成328个项目。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累计新建各级各类学校236所,新增学位22.7万个。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3%,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2.4%。提前两年实现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读书问题妥善解决,接收入学人数约占全区三分之一。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现全覆盖,集团化办学试点有序推进。我市成为全区首个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设区市,新增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特色高中2所、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8所。南宁教育园区初步成型,入园院校18所,实现招生办学10所,在校学生规模达7.8万人。

  健康南宁加快建设。实施医疗卫生建设项目402个,累计新增医疗卫生机构608家、床位15696张。新建和改扩建市级医院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8个,新建县区级医院5所,实现每个乡镇建有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020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和床位数分别达3.3名、6.5张,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组建2个城市医疗集团和5个专科联盟,累计向下级医院派出管理、专家团队761批次,上级医院专家下沉驻点4025人次,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多惠及基层群众。

  文广体旅事业全面进步。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和南宁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新馆)等一批民生重点项目投入使用,“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大力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共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提名等国家级奖项16个,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自治区级奖项103个。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万余场、惠及群众3000万余人次。“三馆一站”全部免费开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97%。广播电视光缆、数字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实施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市建设,全市体育场地面积新增404.9万平方米、年均增长9.4%,每年新增或更换一批户外健身路径器材,逐步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落实竞技体育强基工程,南宁籍运动员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中获2金1银3铜的优异成绩。旅游业稳步发展,7个县(区)成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旅游总人数和总消费多年位居全区首位。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旗帜鲜明讲,坚定不移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质量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坚持把发展的方向、工作的重点和主观的努力有机结合起来,严格落实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服务和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解决了一批难事,办好了一批实事,干成了一批大事。这五年,是南宁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内生动力大幅增强、宜居水平大幅提高、法治环境大幅改善、民生福祉大幅增进的重要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在于习总的领航掌舵、举旗定向,在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科学指引,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亲切关怀的结果,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市政协有力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职、担当作为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团结拼搏、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代表、政协委员,向各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邕部队、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队伍,以及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南宁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够强劲,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弱项,行政效能、营商环境仍有待提升等。对于这些突出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总始终牵挂、支持广西工作,关注、关心南宁发展,多次视察广西、视察南宁,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宁作为壮乡首府、祖国南疆重地、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特殊、使命重大。我们要遵循习总提出的总目标、总要求,沿着习总指引的前进方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凝聚起全市上下加快高质量发展、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发展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进一步凸显。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碳达峰、碳中和对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与此同时,我市仍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强首府战略目标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我们更应看到,今日之南宁,发展舞台之广阔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之难得前所未有、发展基础之坚实前所未有。

  我们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随着我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博览会升级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即将生效实施,南宁在我国深化与东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中的地位作用更加重要,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必将大有作为。我们发展的底气更加充足。经过多年发展,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以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支撑产业发展的综合承载力大为增强,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我们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多个国家战略平台叠加实施、加快建设,有利于区域资源要素向南宁集聚,带来极化效应;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实施强首府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把南宁建成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为南宁在全国发展大局和区域竞争格局中实现赶超跨越创造了有利条件。

  过往可鉴,当下可为,未来可期。我们要站在接续“两个百年”、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把握大势、凝聚共识,提振信心、激发斗志,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奋力谱写新时代壮乡首府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总“七一”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改革创新、南宁渠道、乡村振兴、中国绿城、民生保障“六个全面提质”,加快打造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勇当贯彻四个方面重要工作要求的先行者,勇当落实“四个新”总要求的领头雁,勇当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排头兵,奋力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实现赶超跨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南宁贡献。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集聚力、承载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枢纽城市、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健全,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经济首位度持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实现进位跃升。

  ——改革创新激发新活力。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2.5%,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2500家。提升南宁·中关村等创新平台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服务、加快建设中国—东盟科技城,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力争迈进全国第一方阵。

  ——“南宁渠道”拓展新空间。到202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10%。对外开放平台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更高层次,在全区全方位开放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

  ——乡村振兴绘就新画卷。现代特色农业全面增效,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乡村“形、实、魂”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打造5个以上产值达百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形成有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面,成为广西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

  ——绿城品质彰显新魅力。到2025年,“一主四副”大都市区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持续走在全国城市前列,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成为生态宜居城市典范。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和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共同富裕基础更加坚实。

  奋力打好工业振兴攻坚硬仗。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持续做好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企业培育三篇文章。强化产业集群打造。突出龙头带动,以建链促集聚,推进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以瑞声、歌尔、世纪创新等企业为龙头,建设承接东部、衔接东盟的重要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部件研发、制造和供应基地。发挥合众、申龙、美斯达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主机带动零部件集群发展的全产业链思维,打造南宁智能制造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建设面向西南、中南和东盟市场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坚持创新孵化和成果转化“双轮驱动”,着眼新药研发和中药民族药二次开发相结合,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产业运营团队建设专业生物医药园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优做强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绿色化工、绿色家居、高端铝加工等产业集群。建立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智能终端核心零部件等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培育2个千亿产业和一批百亿企业。强化园区产业支撑。高水平规划建设东部产业新城,将伶俐、六景、峦城作为一个整体园区进行开发建设,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加速形成产业东融承载区、先进制造业新阵地、产港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高新区、经开区、广西—东盟经开区提质升级,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激发园区发展动力活力。加快建设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培育发展临空产业集群,打造全国临空经济创新发展先导区。推动县(市、区)工业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支持国家级开发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市属平台公司与县(市、区)工业园区合作共建。力争到2025年,成功打造1个千亿园区、2个500亿园区。强化工业要素集聚。保障工业用地,确保到2025年工业用地占全市城镇建设用地20%以上。加大资金投入,有效发挥国有平台投融资功能,通过政府投资基金等方式,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工业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

  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高质量打造五象新区新经济新产业高地。培育发展平台经济,支持广西现代物流集团、云宝宝公司等企业打造数字化应用平台,到2025年,特色平台经济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提速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京东(南宁)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到2025年,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以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完善支持政策,推广Smart全球营销总部落地的做法,推动更多企业在南宁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功能型总部。高质量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扩量提质建设中国—东盟金融城,推进金融中后台服务基地建设,加快现代金融全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绿色金改和保险创新“双示范区”建设,强化面向东盟的跨境金融创新,建设完善中国—东盟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黄金产业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高质量建设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坚持重大项目带动,突出高端产业引领,强化面向东盟的国际旅游集散功能,加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万有等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华侨城等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发展数字文旅、文化创意、大健康为重点的高端文旅产业,推动“文旅+康养”等一体发展。强化面向东盟的文化旅游交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等区域合作。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建设“两圈一轴”,推进百里秀美邕江·园博园和昆仑关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动我市从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向示范城市迈进,唱响“中国绿城”、“老友南宁”品牌。高质量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培育东盟进口产品直销市场,打造东盟产品集散地。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设苏宁智慧电商产业园、京东电子商务产业园及运营结算中心、唯品会东盟电商现代物流中心等电商平台项目。把“老南宁·三街两巷”、盛天地、百益上河城等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高品位特色商业街区,把宜家家居、首创奥特莱斯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发展成为区域性购物中心。培育时尚消费、定制消费等高端消费业态,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品牌经济、直播经济。推动会展凤岭商圈消费品质提升、朝阳商圈消费环境优化、五象商圈消费规模成型,打造具有区域国际影响力的消费目的地。

  强力抓好项目建设扩投资。滚动实施重大项目建设三年行动,把扩大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放在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谋划储备、招商引资机制,突出抓好我市纳入国家和自治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每年策划实施一批强首府标志性项目和重点项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领域,精准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南宁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大力招商引资,支持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本换项目,推行全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以商招商、市场化招商等招商方式,着力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加速招商成果转化,以优质服务提升项目协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竣工率。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市属企业战略性重组和市场化整合,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国有资本投向民生领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改革集成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健全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积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机制,推动更多资金、土地、项目向优势产业集中,向发展成效明显的县(市、区)、开发区倾斜。

  强化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南宁·中关村升级发展,打造区域协同创新高地。引进培育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等创新平台,支持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高端铝合金等领域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推进南宁教育园区产学研一体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积极推动中国—东盟科技城建设,争取国家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质量“双提升”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共享,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形式创新联合体。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到2025年,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30家,“瞪羚”企业累计达100家。(下转3版)

  (上接2版)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落实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平台功能,完善推广“拿地即开工”、区域评估等审批服务。推进政务服务智能化,扩大全流程网办事项比例,实现高频事项无人干预“智能审批”、“秒办秒批”、“免申即办”,推动“跨省通办”、“异地可办”提速扩面。全面推行事前信用承诺和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强化安商稳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结合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实际,制定“双碳”目标行动路线图,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落实能耗“双控”要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积极利用绿色金融等政策工具,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增强碳吸收能力。推行绿色生活行动计划,引导公众生活方式向低碳转型。

  构建“大交通”格局。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推进“交通强区”试点为契机,实施枢纽重构,打造“一带一路”转换枢纽。突出陆港支撑,构建全方位高速铁路网公路网。重点建设五象站、南宁北站、南宁站站城一体化改造等综合枢纽,建成贵南高铁和南玉、南崇城际铁路,推动规划建设南衡、南合湛等高铁。推进南宁至宜州、南宁至湛江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二环十五射两横两纵三联线公里,基本实现全部乡镇“30分钟上高速”。突出空港引领,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航空门户。建成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GTC)、机场第二跑道,加快建设T3航站楼。突出江海联运,打造南宁通江达海新通道。推动平陆运河建设,加快邕江与北部湾港水路直通。

  构建“大物流”体系。强化“陆海边”硬联通,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加强铁路货运场站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实施南站改扩建,规划建设玉洞铁路货运中心、高铁物流园等铁路物流基地,打造区域枢纽骨干节点。大力发展跨境铁路班列、国际货运航线、跨境公路班车,促进面向东盟的跨境货物在南宁集散集结,努力将南宁打造成为西部地区公铁海空多式联运的货物集散中心。强化“陆海边”软联动,畅通出海出边物流通道。以南宁国际铁路港、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等为重要节点,推动南宁与北部湾港和东兴、凭祥等广西边境口岸的物流联动发展,创新通关管理模式,提升一体化通关效率,构建面向东盟、服务全国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

  构建“大平台”支撑。提速提质推进南宁综合保税区、中国(南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之间的规划衔接、政策共享、协同发展,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最大程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高标准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积极争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先行示范区,梳理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和条款,探索推进相关条款先行先试。设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协同发展区,通过“双向飞地”的模式,扩大政策溢出效应。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升级发展。围绕“南宁渠道”发挥优势、扩大影响,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服务区域从“10+1”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一带一路”延伸拓展,争取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在南宁设立商务办事机构、区域合作组织机构。打造双循环产业链重要铆接点。积极参与东盟国家、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区域的产业分工,推动构建以“大湾区—南宁—东盟”和“欧盟—川渝—南宁—东盟”为主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把南宁打造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东盟市场和东盟企业进入中国的产业投资聚集地、贸易往来结算地、科技创新支撑地、生活服务保障地。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落实和完善兜底性政策,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发展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十个强化”,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镇、村的支持力度。落实粤桂协作机制,扎实开展深邕结对帮扶协作工作。

  以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糖料蔗保护区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巩固提升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壮大优质粮食、水果、蔬菜、生猪等“10+3”特色产业,强化科技兴农,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和现代农业装备,优化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邕系”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力争入选国家级或自治区级农业品牌目录100个。实施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高质量建设五年行动,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2个,建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个以上,新创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以上,建成一批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一批农林产品加工园区。健全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加强冷链物流、地头冷库、田头贮藏等设施设备建设。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完善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激发各县(市、区)发展活力,培育经济强县(市、区)。统筹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产业链协同。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农村的作用,打造一批经济强镇,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依托乡村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和生态风光等资源,按照“文旅+产业”思路,建设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都市休闲后花园。

  以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新乡村。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支持各县(市、区)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新一轮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着力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区域规模化集中连片供水,抓好水库(闸)除险加固和运行管理,实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风貌改造,扎实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治理,强化农房管控,打造一批乡村风貌示范带。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构建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打造南宁大都市区。顺应城市人口增长趋势,建设特大城市。以站城一体化(TOD)理念推进城市框架拉开,形成1个主城区、4个副城新城空间格局,推动多中心、多组团发展。优化提升主城区,构建“城市、片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加快副城新城建设,引导产业、人口向新区新城集聚。强化交通支撑,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力争每年开工建设1条轨道交通线路,形成“四横三纵两通”的轨道交通网络;完善主城区“六横六纵”快速路骨架,加快构建一级公路环,强化主城区与副城新城之间的交通联系。加强城市供水保障,实施二次供水和水质提升工程,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及供水工程。完善人才引进和落户政策,让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人口、外来人才等新市民进得来、留得住,提高首府城市吸引力、集聚力。

  打造“百里秀美邕江”升级版。做足水的文章,巩固提升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成果,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滨水空间,推动形成蓬勃发展的产业带、水清岸绿的生态线、人水和谐的宜居城。建立邕江两岸规划管控体系,沿江集聚公共功能,分段塑造差异化沿江特色,引导滨江天际线,分批推进沿岸城市更新改造工程,整体提升沿岸城市风貌。以邕江为轴,推进水面和两岸文、体、吃、住、行、游、购、娱等业态融合发展,塑造城市人文客厅。

  打造一体化绿城特色园林。树立“大园林”理念,统筹融合江河湖山园及人文历史等多种元素,突出城市文脉赓续,提升园林绿化、彩化、花化、香化、美化水平,构建具有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彰显浓郁壮乡特色和带风情的城市园林体系。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创建国际花园城市。推动城市内河水环境治理内涵向两岸拓展延伸,完善文化、体育、休憩、娱乐等配套设施,构建连续完整的综合园林体系。结合排水防涝体系建设,扩展城市及周边自然调蓄空间,形成蓉茉湖、翠湖、松柏湖、天潭湖、那丹湖等滨水开放空间,改造提升明月湖、相思湖、金沙湖、楞塘中湖、定罗湖、里建湖等功能品质,增加水城共生的“湿地空间”。启动建设五象岭森林公园,优化提升一批老旧公园,规划建设一批带状公园、口袋公园、街头绿地,科学改种、增种遮荫路树,实施绿道建设工程,打通片区绿道系统,促进“绿色廊道”和“绿地斑块”有机整合,努力实现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系统设计打造以园林景观IP为代表的南宁城市IP,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全力实施“治堵畅通”工程。构建外通内畅的城市路网体系,全面提升市域交通联动效率。推进建设绕城高速与城市道路互通节点,大力缓解进出城交通拥堵问题。强化五象、埌东—凤岭、朝阳三大城市中心互联互通,提升主城区交通出行效率。强化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系统衔接,调整优化常规公交线路,推行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节点的微循环公交,打造轨道交通引领的公交都市。提升次干路和支路网密度,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提速快速路、建设连接路,大力缓解南宁大桥、民族大道东和厢竹大道等路段拥堵难题。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和交通信号区域协同控制工程建设,提升智能交通管理水平。抓好停车场、充电桩规划建设,鼓励单位、住宅小区停车场向公众开放,因地制宜开放夜间路内停车位,完善差别化停车供应政策,缓解停车难问题。实施人行道畅通舒适工程,规范人行道非机动车停放,合理布设行人过街天桥、空中连廊或地下通道,打造人车分行的交通架构。

  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构建城市治理长效机制,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大力“排涝”。建设韧性城市,增强防涝抗灾能力。加快完善智能电网、地下管网、防洪排涝工程等公共设施。坚持海绵城市理念,建设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注重强化地铁等地下空间防洪排涝,构建科学、快速、智慧、安全四位一体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综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着力“治乱”。深化“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推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力量下沉社区、进入网格,重拳整治交通乱象,扎实推进“五乱”治理和生活垃圾分类。聚力“改旧”。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重点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加快南宁火车站片区、五一中路片区、中尧路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推进“智管”。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拓展升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网”数字化管理,提升“一码通城”覆盖面。突出“解难”。优化提升一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一批城市公厕,实施生活垃圾转运站“三防三化”改造,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

  擦亮生态优势金字招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宁静工程。深化大气污染治理,严格管控扬尘污染、秸秆露天焚烧等大气面源污染,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提升“南宁蓝”品质。强化河湖长制长效机制,深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实行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湖“清四乱”,推动黑臭水体治理常态长效,持续提升城市内河水质。新建仙葫、沙井等一批城市水质净化厂,满足城市水质净化需求。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开展噪声污染专项整治。

  推进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支持体系,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新市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扩面工作。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建设一批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婴幼儿照护及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提升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统筹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坚持“房住不炒”,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大力培育发展租赁住房市场,重点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规范发展公租房,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南宁做法”。

  推动教育高品质发展。坚持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实施“品质教育、学在南宁”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实施71所幼儿园、17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新建、改扩建;支持推动有条件的学校扩容增量,缓解教育热点难点片区学位紧张问题;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试点工作,加快缩小义务教育校际、城乡、区域差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稳步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扎实做好“双减”工作,提升校内课后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做大做强南宁职业教育集团。支持南宁学院提升办学层次,推动南职院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谋划建设市属工科院校。加快南宁教育园区建设,力争2025年基本形成产教城融合发展格局。

  全面建设健康南宁。扎实推进健康南宁专项行动。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加快推进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抓好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卫生应急处置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医防融合、平战结合,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和县域综合医改,推动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地区、城市外围地区及新区扩容下沉、均衡布局,做大做强城市医疗集团。探索“小综合大专科”模式,推动市属二级以下公立医院专业化、差异化发展。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繁荣发展文化广电和体育事业。实施首府文化品质提升工程。护好用活红色资源、民族文化和历史人文景观,抓好文物保护和修缮,提升“老南宁·三街两巷”文化内涵,推进中山路、蒲庙历史文化街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建设,集聚社会资源打造一批主题艺术街区和艺术馆,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精品演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创作推出现代邕剧《梁小霞》等一批艺术精品剧目。优化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民歌湖大舞台周周演、文化走亲东盟行等文化品牌。继续实施智慧广电工程,推进有线G建设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场馆开放共享,加强公园绿地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将南宁龙舟赛、南宁国际马拉松比赛、马山攀岩精英挑战赛等重要赛事打造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赛事。积极服务好2023年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

  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全面贯彻总体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平安南宁、法治南宁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市、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力推进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持续严厉打击、电信网络、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强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推进“八五”全民普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信守信浓厚社会氛围。加强和改进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强化引领,建设有为政府。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中闯新路、谱新篇、创新绩。

  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深化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建设。依法接受及其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监督,深入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健全与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联络机制,提高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提高决策科学化、化、法治化水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让权力公开透明、阳光运行。

  提升行政效能,建设高效政府。完善强首府、工业振兴、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推进机制,推行项目化、清单制管理,提高政府执行力。巩固精文简会成果,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工作落实。坚持从严管理与正向激励相结合,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紧抓快办、马上就办,提高政府公信力。

  坚持廉政为民,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化“引航担使命”主题活动,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加强对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监督制约,持续整治群众身边和不正之风,一体化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切实做到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

  各位代表!蓝图绘就,惟有奋斗;扬帆破浪,正当其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永葆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真抓实干、善作善成、造福于民,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加快打造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勇当贯彻四个方面重要工作要求的先行者,勇当落实“四个新”总要求的领头雁,勇当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排头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南宁新的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南宁晚报在线阅读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