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资讯  民生

【发现最美铁路·重走丝绸之路】黄涛探伤工作室:给铁路“看病”的铁路医生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见习记者陈垚

  烈日下、雨雪中,纵横交错的轨道上,有这样一群忙碌的人,他们推着仪器在钢轨上作业。这就是人称钢轨“B超医生”的探伤工,他们为了铁路大动脉的安全,每天至少走10公里为钢轨“探伤”。

  钢轨由于受列车的辗轧和金属热胀冷缩的变化,经常会产生一些病害,甚至发生断轨,所以要定期给钢轨进行“体检”,保障过往列车的安全运行。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这些探伤工们都会照常出工作业,几十年如一日,为钢轨号脉。

56岁的探伤工赵友明正在修理探伤仪

  8月19日,“发现最美铁路·重走丝绸之路”采访团来到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银川工务段“黄涛探伤工作室”,听黄涛师徒三代讲述铁路探伤发展史。

  问起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工作,会不会觉得很苦,56岁的探伤工赵友明说:“探伤工的工作虽然辛苦,环境恶劣,但我们也为工务段做了点事,每天过得很充实。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虽然我马上退休了,但是对这份工作我还是十分的不舍。”

工作人员正在介绍“受伤”的铁轨

  20世纪80年代,黄涛的师傅胡高云通过竞聘,从线路工转岗到技术含量较高的探伤工。1983年,他考取了一级探伤资格证书,也成为全局第一批取得资格证书的探伤工。

探伤仪探头的电线比针还细,修理时十分费眼力

  “那时候的探伤作业主要是靠手工检查,工具就是检查锤和小镜子,每天背上干粮,一走就是10公里左右。”胡高云介绍道。在退休的前6年,胡高云一直担任车间的岗位技能培训老师。2002年,刚从事探伤工作的黄涛变成了胡高云的徒弟。

正在学习使用探伤仪的探伤工

  黄涛上班后,最先接触的是超声波探伤仪,每次上线作业需要加满水,重达70斤,需要推着仪器一边行走一边盯着显示屏,来检查是否有伤损。

  2019年2月,随着银川工务段第一台双轨式探伤作业小车的上线作业,标志着近40年的手工探伤作业逐步向机械化转变。双轨探伤仪是自带动力,可同时对两股钢轨进行伤损检测的专用超声波检测仪器,可替代现有的人工单轨式钢轨探伤仪,减少职工劳动强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听到双轨式探伤小车上线的消息后,66岁的胡高云也从家里赶来,到车间仔细端详,并和黄涛、孙阳阳进行了交流,不禁感叹技术的发展之快,也鼓励他们继续初心不改,勇往直前。

正在学习使用探伤仪的准探伤工

  2018年12月刚参加铁路探伤工作的小韩说,刚接触探伤工作,作业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看到黄涛老师用超声波教学模拟器演示了一遍,马上就明白了探伤工作的原理。

  近年来,他们共解决现场疑难杂症225件,完成小发明小革新7项,节省生产成本200余万元,制作了焊缝气孔、夹杂、未焊透等焊缝伤损标本等21项规章制度及作业指导书。通过规范尖轨探伤标准化流程及灵敏度标定,使钢轨探伤精准度提高到99.8%;通过对路轨探伤仪精确辨别钢轨焊缝伤损波形办法的研究和探索,使现场探伤作业伤损检出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先后有北京局、呼和浩特局等20余家单位来工作室观摩学习。骨干成员黄涛、孙阳阳还应邀成都局、广铁集团传道授业,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