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杂谈

那次相遇

  □陈理得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从化工部橡胶设计院来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后留下来支援地方建设,在许昌橡胶二厂工作。中原,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虽然离开河南许多年了,可在这里度过的难忘岁月,与淳朴的乡亲们交往的场景,仍时常回到我的脑海。尤其是那个夜晚的那次相遇。

  40多年前,煤是人们做饭、取暖的重要物资。由于运输工具匮乏,许昌周边的鄢陵、扶沟甚至豫东更远地方的农民,只能靠脚板加体力,借助两个轮子的人力车,经许昌西关大街一路前行,去往平顶山拉煤。

  人力车拉煤,成了那时许昌城一道奇特风景线:去时的空车上载着晚上御寒的薄被、饱腹的干馍、煮汤的锅和柴;满载而归时,两个轱辘会把粘裹的黄泥,留在西关大街。那时的西关大街,“天晴扬灰路,下雨水泥道”,人们也灰头土脸,或低头拉车,或匆匆走过。

  记得1978年冬日的一个傍晚,我因事刚跨出厂区大门,一个半大小妮快步走到我跟前,“姨,能给俺点水不?俺想煮口热汤给俺爷暖暖肚。”

  眼前这个小姑娘略带羞涩、一尘不染的眼神释放出热切的企盼,让人无法拒绝。“中啊!”为了不让小妮胆怯,我操起洋泾浜的河南腔随口应道:“跟俺来呗。”

  我挽起小妮的胳膊走进了厂区门房。门卫老张头顺手拿起暖瓶,“拿瓶热水呗,凉水不中,那得烧到啥时辰?”

  老张头左手提着暖瓶,右手伸向桌角的小筐。然后,我看见小姑娘端着的锅里,多了俩白花花的鸡蛋。

  许多年了,这个小细节一直感动着我。河南老乡的心是连着的!这个老张头,知道拉煤的乡亲不易,更知道如何尽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人。小小的门房里,他常年备着热水和盐。一个半大小妮寒冬腊月跋涉在拉煤路上,老张头能猜到这家人的艰辛和不易,他心疼这闺女。

  小妮却把鸡蛋放了回去,“俺娘说过不能随便收人家东西。”

  “俺不是旁人,俺是你叔!”老张头再次把鸡蛋放在锅里,粗声大气地说。“妮,收下吧,这是你叔的心意!”我也在一边帮腔。

  “谢谢叔,谢谢姨!”

  我的心因感动而灼热着,“走,妮,俺跟你一块去!”我一手提着暖瓶,另一只手搂着她的肩膀,挨着她的小脸蛋说。

  路旁树下,倚树挡着冷风的板车边,蹲着一位老者。猛一看,老人约摸60岁,身子骨却透着中年人的气息。这是在田间地头、风中雨里长年操劳又为儿孙节衣缩食才有的身板。他破旧的棉帽下露出杂乱花白的头发,黑旧的棉祆左右襟互搭着紧紧护着前胸,一根草绳勒在腰间,锁住了破棉衣前襟也锁住了身上的热气;打着补丁的棉裤,裤管下是一双旧解放鞋,露着一个大脚趾;红肿的双手上缠着一块破布,上面渗出的淡淡血迹已结成了痂,显然冻疮溃烂了……就是这样一个老者,他用一双茫然而目不斜视的眼神明明白白告诉我:闺女,俺是个睁眼瞎!莫见怪。

  一股难以抑制的苦涩迅速涌上心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