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杂谈

与新中国同龄!甘肃日报报史馆再现《甘肃日报》壮阔70年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8月22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施秀萍)“有故事的报人,有细节的报史。”今天上午,甘肃日报报史馆正式揭牌,以甘肃日报社原编辑部大楼两层楼的面积,3万余字、800余张图片,图文并茂再现甘肃日报社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春华秋实的70年动人诗篇。

  甘肃日报社老领导冯兴儒、邓元秋为报史馆揭牌;甘肃日报社社长、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光庆致辞。

甘肃日报社原总编辑冯兴儒、邓元秋为报史馆揭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吕亚龙.jpg

甘肃日报社老领导冯兴儒(左)、邓元秋(右)为报史馆揭牌。

甘肃日报社社长、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光庆在甘肃日报报史馆揭牌仪式上致辞。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吕亚龙.jpg

甘肃日报社社长、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光庆致辞。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甘肃日报社随之成立;8月27日,出版《新闻简报》,共5期;9月1日,在解放战争胜利的隆隆炮声中,《甘肃日报》在兰州正式创刊,就此开启甘肃新闻事业的历史篇章。

  《甘肃日报》是省委机关报,也是我省唯一一份覆盖全省的综合性党报,自诞生首日,即将坚持党性原则和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自创刊以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了四幅报名,彭德怀元帅在报纸初创时题写了四幅报头;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甘肃期间,均翻阅当时的《甘肃日报》,对甘报人办好报纸给予极大的鼓舞;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奇葆先后来报社视察调研,为进一步做好报社的各项工作注入动力。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纸媒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再到引领移动传播新格局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70年,《甘肃日报》在激烈的战火中诞生,在艰苦的岁月中走来,在充满生机和希望的陇原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甘肃日报》的70年,是甘肃新闻事业发展的铿锵足印,是陇原翻天覆地变化的火热记录,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执政70年的真实见证。

  以笔为刀,以纸为石,以镜头为语言......70年 ,25550个日日夜夜,甘报人围绕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为重点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2600万陇原儿女的火热生活,用一篇篇充满深情的文字,一幅幅散发着油墨馨香的图片开展宣传报道,代代接力,用25600多期《甘肃日报》、20多万块版面生动刻画了陇原儿女团结奋进、建设家园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现了甘肃大地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谱写了一部部锦绣陇原的时代画卷和美丽甘肃的历史篇章。报纸发行量也从创办初期的不到2万份发展到目前的15万份左右;2017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

  

  1949年8月31日晚,彭德怀司令员审阅了由省委书记张德生亲笔撰写的社论(代发刊词)《庆祝兰州解放》。社论明确指出办报宗旨:“在中共甘肃省委领导下,全心全意为甘肃人民服务。”

甘肃日报第四期就有著名作家赵树理的作品了!.png

甘肃日报第四期就有著名作家赵树理的作品了!

1980年6月5日,《甘肃日报》头版发表《高学兰养鸡对不对?》一文,一场“姓资”还是“姓社”的思想大辩论由此展开,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png

  1980年6月5日,《甘肃日报》头版发表《高学兰养鸡对不对?》一文,一场“姓资”还是“姓社”的思想大辩论由此展开,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交公粮(木刻)邸杰 (早期插图).png

    编辑们为美化版面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创作大量插图,以弥补版面无图或少图的缺憾。此为邸杰创作的插图木刻《交公粮》。

千年古窟迎远客   耿汉(插图).png

耿汉创作的插图《千年古窟迎远客》。

   《人物春秋》刊头。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仅美化了版面,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气息。

《百花》刊头。

  1953年夏,甘肃日报社购进的第一台低速铅印轮转机投运;1988年,报社引进首台胶印轮转机,7月1日印刷了首张胶版印刷的《甘肃日报》;1989年,甘肃日报社实现激光照排和轮转胶印,第一张彩印《甘肃日报》于当年9月1日和读者见面;1999年,报社从德国订购UNISE大型多版彩色胶印轮转机,印刷技术再上台阶;2018年,报社得到省财政3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印刷设备再次“鸟枪换炮”......从铅字印刷到数字印刷,70年来,甘肃日报社实现了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的历史蝶变,一步一个脚印,快速步入现代印刷企业行列。截至目前,《甘肃日报》已连续7次荣获年度全国报纸印刷质量最高奖——精品级报纸嘉奖。

庆祝新工房建成暨第一台轮转机投产。.png

庆祝新工房建成暨第一台轮转机投产。

  1954年,首栋编辑部大楼在白银路拔地而起,成为当时兰州的著名建筑之一;1989年,第一新村动工兴建,掀起住宅建设的新一波浪潮;2001年至2013年,甘肃日报社报业大厦和经适房先后建成,成为白银路上的新地标.....70年来,甘肃日报人自己动手,建设家园,从当年的窑洞到“小洋楼”再到如今的现代化大厦,从当初的小平房到50年代的“甘报花园”再到如今的新型家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砖一瓦,无不饱含着每一位甘报人的炽热梦想;一房一舍,无不饱含着每一位甘报人的辛勤汗水。

老报社的小平房。_副本.png

老报社的小平房。

“文革”前的报社大门。

五十年代的“甘报花园”。

1954年,第一栋编辑部大楼拔地而起,成为当时兰州的著名建筑之一。.png

1954年,第一栋编辑部大楼拔地而起,成为当时兰州的著名建筑之一。

  阮迪民、张稼夫、莫耶、牟紫东、裴广铎、武扬......从开山创业的老报人,到新入职的后来者,甘报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一个个有故事的甘报人,逐渐成长为省内外有影响、有成就的老报人,成为甘报历史的一部分。

五十年代,阮迪民、铁军、薛剑英、马谦卿等同志合影.png

五十年代,阮迪民、铁军、薛剑英、马谦卿等同志合影。

青春飞扬的姑娘们。.png

青春飞扬的姑娘们。

如今,这些“报二代”都长大成人,有些已接上了前辈的班。.png

如今,这些“报二代”都长大成人,有些已接上了前辈的班。

  从甘肃农民报、少年文摘报、兰州晨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法制报等报刊集群,到新甘肃客户端、每日甘肃网、甘肃手机报、“掌上兰州”客户端、“每日甘肃”“甘肃发布”微信微博等全媒体矩阵,甘肃日报社与时俱进,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

  为展现甘肃日报创刊70年来的发展历程,弘扬薪火相传的甘报人精神,展示报社历代报人风采,甘肃日报社利用原编辑部大楼,历时一年建成甘肃日报报史馆。报史馆陈列以甘肃日报办报历程为主线,按照“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原则,借助展板、展柜、文化墙等载体,采取传统图片、实物陈列与多媒体视听、触摸屏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呈展,体现行业和甘报精神。陈展内容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部分,分党的召唤、激情岁月、亲切关怀、风雨历程、拨乱反正、报人风采、逐梦乐章、报海拾贝、花开时机、抗灾救险、扶贫路上、强基固本、媒体融合、镜头聚焦、旗下媒体、印厂蝶变、温馨家园、薪火相传等版块,全景展现甘肃日报发展历程。其中,“站起来”主要展现甘肃日报社艰苦创业、火热建设的历史篇章;“富起来”主要展现改革开放后甘报人拨乱反正、激情改革,发展壮大事业产业的历程;“强起来”反映新时代创新求变、融合转型,加快发展的精神风貌和建设成就。

  据悉,在报史馆建设过程中,甘肃日报社离退休老报人以及热心读者给予了宝贵支持,捐赠了不少珍贵报史资料。

报社老干部参观报史馆.jpg

报社老干部参观报史馆。

报社职工参观报史馆.jpg

报社职工参观报史馆。

报社职工参观新落成的报史馆。(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吕亚龙)

来,瞧瞧这些精品版面。(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吕亚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