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宁文化  文化

青年人的“舒适区”,真的那么坏吗?

最近,有媒体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7名18-35周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2%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爱拖延,总想着“明天再行动”。57.0%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容易待在“舒适区”,不想跳出来。

临近年底,每个人照例总是要检讨、总结一下一年的得与失、成与败。从中生发出一点悔恨,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毕竟,人非圣贤,离自己当初树立的目标还差那么一点点,甚至于还差不少,也并不奇怪。

以此次调查问卷情况看,当代青年躲在“舒适区”不想跳出来,且缺乏“行动力”,更爱“拖延”,似乎成为了一种负面的情绪。这个问题如何看待值得细细品味。更关键的是,我们到底该怎么理解“舒适区”?

在相关新闻下面,就有网友就此吵开了锅:干嘛不让自己“舒适”?是啊,为什么不让自己舒适一点呢?说到底,青年一代努力工作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么?

可见,“舒适区”这个本不带有感情色彩的概念,在两套价值观体系中被无情地撕裂了。

不久前的一条新闻报道,把2019年称作中国的付费自习室元年。报道称,短短一年里,上海、北京已经开业超过80家付费自习室,沈阳、西安、成都也有约60家。而且,九成消费者是已经工作的白领。该报道从整体上肯定了这些积极学习的白领,并且认为这可能是学习型社会来临的标志。显然,他们都没有留在“舒适区”里。

但同时,看到那些以贩卖焦虑为目标的文章,那些企业鼓吹的“狼性文化”,那些把“被同龄人抛弃”之类挂在嘴边的论调,离开“舒适区”似乎又有了另一种声音。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该不该待在“舒适区”事实上可以得到两种解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