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宁网事

娶“妹妹”为妻,生下一子影响中国百年历史

论及李鸿章崛起之因,多认为是他在1862年临危受命率新创之淮军奔赴上海救援。

实际上,李鸿章真正崛起的机遇当为1843年结识名噪京师的学问大家曾国藩。

史载,“初以优贡客京师,以文学受知于曾国藩,因师事焉。日夕过从,讲求义理经世之学,毕生所养,实基于是。”

后来,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李鸿章回乡组织团练,期间虽颇著战功,却常遭上司和同僚排挤。

最落魄的时候,李鸿章竟被太平军追杀的窜入民房躲避,并与百姓抢夺食物。

史载,“时已逾午,饥甚,入宅不见一人,盖先避去。(李鸿章)疾往厨舍,饭正熟。灶低洼,即翘一足踏于灶沿,一手揭盖,一手取碗,直递口狂咽,不暇用筷,亦无一蔬。”

最终,还是曾国藩收留了他,并悉心传授给他军务知识。

也正是由于曾国藩的格外青睐,李鸿章才能越过湘军的一众功臣宿将,在1862年一跃成为主宰上海及苏杭的封疆大吏,奠定他以军功封侯的事业基础。

1864年太平天国覆亡后,曾国藩又帮了李鸿章一把。

先是举荐他接任自己的两江总督之位,后又保奏他担任平捻主帅,对李鸿章的提携也真算是不遗余力了。

其实,曾国藩之所以如此看重李鸿章,除了他确有才干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他和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既是同年进士,又是无话不谈的好友。

曾国藩像

说起李文安,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李殿华。

开始,李殿华本是个热衷功名的学子,但屡试不第却极大地打击了他的自尊心。

加之家境不富裕,李殿华只能放弃科举回到老家以耕种为生。

据载,李殿华心地善良,因自家耕地里多有坟冢,故而每当春耕时总会告诫雇工在坟冢旁留出空地。

有时,遇到无主且塌陷的坟冢,李殿华还要指挥雇工为之培土,“使无倾塌”。

但即使李殿华如何辛苦劳作,李家耕地所产的粮食总是不够李殿华夫妻及四子的嚼谷。

为此,一向爱面子的李殿华只能低头向亲戚借贷。

后来李鸿章就此事回忆说,“前吾祖父穷且困,至年终时,索债者如过江之鲫。祖父无法以偿,唯有支吾以对。支吾总非长久之计,即向亲友商贷,借无还期,亦渐为亲友所厌。”

好在李殿华走出黄土地的心愿很强烈,即使日子不好过,还是鼎立支持李文安和他的三个哥哥读书考学。

清朝私塾

开始,身体虚弱且生性木讷的李文安是四兄弟中最不被李殿华看好的,可谁料到最后中举的就是这个小儿子。

那一年,李文安正好40岁,已经度过了人生中的大半截。

也就在这时,李文安认识了还未发达、只是个普通京官的曾国藩。

李文安眼力不差,通过频繁接触,他知道这位30多岁的青年绝非等闲之辈。

于是,李文安遂主动与之交好,并在随后将儿子李鸿章介绍给了曾国藩,也算为后来的晚清中兴埋下了意料之外的伏笔。

清末年画《曾国藩庆贺太平宴》,榻上左为李鸿章,右为曾国藩

相比曾国藩仅用七年便从从五品升到从二品的内阁学士,李文安的仕途倒是很“稳定”。

史载,李文安“庭诤面折”、“以倔强不苟合,不获于上官”。

大意是清廉正直的李文安为了不冤枉囚犯,达到合理量刑,时常会和上司据理力争,搞得上司很下不来台。

所以,当他的同年们官运亨通时,李文安的刑部司法官一职当了很久也未升迁。

尽管如此,李文安仍然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批阅案宗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

据李文安的同事的诗文回忆:李文安掌管提牢厅时,每天都要到监狱巡视一遍。

当时提牢厅下属的两个监狱关押着约5万名囚犯,仅往返一圈就需要走上十来里地。

但李文安不辞辛苦,每天必须要查验一遍方可心安。

彼时的官场贪墨成风,狱卒克扣囚犯饭食是屡见不鲜的事。

李文安掌管刑部多年,深知其中的弊病。

于是,李文安给下面定了个硬性规定:每名囚犯每餐都要保证给足一满勺饭。

虽然如此,李文安还是怕狱卒蒙蔽自己,所以他不仅时常会突击检查囚犯的伙食,还要亲口品尝饭菜的生熟与否。

毕竟清末财政有限,所以晚饭后伙房便会关门停工。

若这时恰逢新囚入狱,他们便会饿肚子。

这时,李文安总会自掏腰包买来粮食熬成米粥分发给众囚。

当然,李文安的善良和心细还不于此。

比如:鉴于春夏季节狱中易爆发聚集性传染病,李文安常常会派人提前备下药材预防。

此外,为了方便病囚发汗之用,李文安还会在冬天备下棉衣和棉被。

故而,在李文安管事期间,狱中从未发生过意外死亡之事。

老实说,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象李文安这种厚道的官吏实属少见。

好人有好报,李文安不知道,他的天生良善直接给自己促成了一桩影响李家百余年运程的好姻缘。

清代夫妻

有一年,李文安的父亲李殿华出门办事,在路边歇脚时无意间碰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

当时,这个身患天花的小女孩正啼哭不止,显然是个被遗弃的病孩。

李殿华见之心怜,遂抱回家收治。

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大多略通医道,李殿华即是其中之一。

于是,经过擅长儿科的李殿华的几番调治,小丫头居然被治愈了。

长大后,小女孩感念李殿华的救命之恩,遂以养女的身份生活在李家。

下地锄田,上灶煮饭,小丫头把李家打理地井井有条,俨然成了李家的好帮手。

不过,看着小女孩日渐成人,李殿华却犯了愁。

按照当时的审美,大家闺秀都以小脚为美,可小女孩乃是弃孩,根本没有人会刻意地监督她裹脚,所以小女孩即使到了出嫁的年龄仍旧蹬着一双大脚。

此外,因为早年得过天花的缘故,小女孩的脸上也留下了稀稀落落的白麻点。

如此,不用说富裕人家看不上,即使正常人家也不愿娶这么一位姑娘。

李殿华不知道,他的四儿子李文安早就注意到了这位姑娘。

一天,读书归来李文安看到劳累过度的姑娘累得倒在了灶台旁,心中顿起怜爱,遂脱下自己的外衣盖在了姑娘身上。

李殿华听说后,知道李文安对姑娘的心思,遂命李文安娶之为妻。

李氏

从后面的历史可知,李氏有很强的帮夫运,直接为李文安撑起了一片天。

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就是:李氏“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拿得起锄头,遇事亦能担当”,堪称封建士子心中典型的贤妻良母。

也正是由于李氏的勤俭持家,李文安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冲刺科举。

史载,李文安从1825年开始参加江南乡试,虽然多次名落孙山,但冲刺的劲头依旧很足。

终于,在1834年,李文安顺利考中了举人。

4年后,李文安又高中进士,一跃成为了天子门生。

从此,李家遂成为合肥庐州府一带的望族。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氏为李文安一共生育了六子二女。

可想而知,李文安夫妇该承担了多大的经济负担。

为此,忧愁不已李文安曾多次作诗浇愁,“难得多累怨丁添,烦碎高堂问米盐”。

不过,李氏倒是坦然以对,“吾教诸子发奋读书,皆巍巍有立,岂忧贫哉?”

意思是,我教孩子们发奋读书,让他们长大后都成为栋梁之才,到时还怕贫穷么?

的确,李氏后来真的做到了。

李文安六子,除了李鸿章的成就举世瞩目外,其他五子也都为一时翘楚。

如官居两广总督的大儿子李瀚章,人称“嵩山四友”、在“府院之争”中担任国务总理的三子李鹤章、主持编纂《续修庐州府志》的四子李蕴章、以财富知名且乐善好施的五子李凤章、“少通经史,博学能文”的六子李昭庆。

此外,李氏的两个女儿也嫁的很风光,如大女嫁与记名提督张绍棠的、二女嫁与江苏候补知府费日启。

李瀚章(右)、李鸿章(左)

1855年,55岁的李文安积劳成疾,不幸病逝。

但李氏却比丈夫多活了28年,不仅享尽了荣华富贵,还屡受朝廷推恩。

如1875年慈禧40寿辰,朝廷为笼络权臣李鸿章,光绪帝亲颁谕旨褒奖李氏。

1879年,李氏八十大寿,朝廷又命古文大师俞樾作寿联祝贺。

毕竟岁月不饶人,纵然李氏体格硬朗,却也扛不住老迈。

1882年,鉴于李氏久病不愈,朝廷特赐李鸿章一个月的假期去湖北武昌探望。

谁知,在圣旨下达当日,李氏就去世了。

于是,光绪帝又追加了一道谕旨,命令沿途的地方官员要妥善照料李氏的灵柩。

史载,载着李氏灵柩的大船子汉口沿长江一路而下,中经九江、安庆、巢湖,最后抵达合肥李家祖茔下葬,沿途的各地官员们迎来送往,无一人敢怠慢行事。

这还没完,在李氏去世二十年后,清朝仍旧对其进行了三次追封。

要知道,那时李氏所有的儿子均已去世。

“生荣死哀”,在满清一朝,李氏也算前无古人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惜阴堂笔记》、《咏李玉泉先生为提牢诗》、《国闻备乘》、薛福成《庸庵笔记》、梁启超《李鸿章传》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