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魅力  美食

高清:跟着老照片看中山路 旧城在老街变新容

  中山路作为南宁的一条老街,存在已有数百年,但当代人真正认识老街,其实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山路开始的,这场声势浩大的旧城,牵动了无数老南宁的心。

  新城改变了老街的面貌,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但也不可避免地抹去了一些旧时的印记。对于世代生活在中山老街的南宁人而言,他们的心里或许是复杂的。

  1993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旧城项目牵动了许多南宁人的心。“中山路要拆了,这可是一件大新闻。”中山路原居民黄先生说,中山路存在了数百年,是南宁最初的几条街道,对于南宁人而言,它已不仅仅是一条街道,而是南宁的文化符号,所以当决定要时,还是牵动了很多南宁人的心。

  曾参与中山路的退休干部黄少雄说,其实,经过了动荡的年代,当时的中山路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大多数的历史建筑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后来人自建的民房,而由于缺乏规划,民房建设无序,整个片区显得破旧不已又杂乱无章,与城市的整体面貌格格不入。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中山路街区道路狭窄,交通混乱,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绿地和室外活动场所缺乏。大多数房屋陈旧,功能混杂,且建筑密度高,多为1~3层的低矮房屋,其中不乏危房和棚户,相当部分民房在标高以下3~4米,整个区域常年潮湿、阴冷、易积水内涝,居住并不好。1993年,南宁市终于决定要对中山路片区进行。相关部门在新阳路、大学路和北大路等地建了政策安置房,并在教育、生活上予以帮助,使得拆迁顺利进行,至1996年,前的工作基本完成。如今,新楼代替了旧房,部分旧城仍在中,也逐步形成了今天中山路的基本格局。

  20年来,现在家住花园的莫先生总会不时想起,那段在中山路生活的旧时光。潮湿的木板房、万利酱园门前排队的人群、旱桥上川流不息的摩托车那些画面似乎还在昨天,让人难以忘怀。

  莫先生回忆,那时的住房条件确实比较艰苦,和父母、哥哥一起挤在1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一家人在家时,几乎连身都转不过来。由于住在旱桥边,潮湿,白天不开灯黑乎乎的,到了下雨天,房间到处漏水,。

  旱桥是中山路特有的建筑。早在解放前,中山路呈现“凹”形,逢雨必涝,当时的就在中山路上架起了旱桥。桥上跑车,桥下是民房。住在桥边的居民晚上睡觉,都可以听见车在头顶上飞驰的声音。

  不过就算这样,在莫先生的记忆里,那些生活在中山路老宅的旧时光却充满了温馨的记忆。邻里都是世交,友善和睦,平时谁家煮好吃的,都会互相端上一碗菜,孩子们相互串门,与长辈以叔侄相称,就像一个大家庭。

  “现在的商品房小区,难以有这样的感受了。”莫先生现在总是一个人出来散步,望着周边陌生的,常常若有所思。20年来,大多数中山路的老居民逐渐搬入了安置房,如今,那些老邻居天各一方,令他有些怅然。

  对于曾住中山路的居民,以及老南宁而言,中山路,失去的不只有一种邻里守望的感觉,随着很多老字号的消失,一种独有的乡愁情怀也渐渐远去。

  莫先生忘不了的一个场景:华灯初上,下班后的人群在中山路上川流不息,有人为了尝上一口正的黄皮酱,在位于街口的万利酱园门口排起长队。

  谁也说不清酱园的历史,只有招牌上那从右往左的“万利酱园”四个字,显示了南宁酱园悠久的历史。据说,早在清代,南宁人就有吃黄皮酱的习惯。广东商人在南宁开了第一家酱园,紧接着有人创建了“万利酱园”的品牌,以黄皮酱主打市场,产品甚至远销海外。南宁有名的酱园品牌除了万利,还有大盛祥,也就是后来的铁鸟。百年来,开在各条老街的酱园,一直是老南宁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90年代开在中山路的这家万利酱园,虽然已不是最初的那家,但却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传承,在那时也是备受南宁人喜爱。随着老街,这家酱园也不见了踪影。人们对于老南宁酱园的记忆,最终只停留在照片上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